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風雪天看中國能源緊缺問題

2010年1月8日

歲末年初,和北半球很多地區一樣,中國大部地區也在遭受少見的冰雪低溫的襲擊,很多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據稱燃煤告急,生產電力用煤也告急。能源緊缺,再度成為中國老百姓看得見,體驗得到的切膚之痛。由此而來,中國的能源政策也再度提到日程上來。就此,德國之聲記者專訪了法國世界能源市場分析師托馬斯‧謝茨博士(Dr. Thomas Chaize)。

https://p.dw.com/p/LO1H
北京一家餐館外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您如何解釋目前中國面臨的能源緊缺問題?

謝茨博士:中國在以進為退,彌補它發展之初的缺陷。雖然中國的能源戰略組織很完善,效率很高,但和它的需求相比,還有差距。就是說未來還有可能出現多次能源緊缺。儘管緊缺涉及的領域或有不同,但總體上看,不論煤,石油,未來還會加上鈾,緊缺將是常態,這不足為奇。

德國之聲:為什麼呢?

謝茨博士:中國對原材料的飢渴無與倫比。幾年以來,中國始終在全世界能源市場上不斷採購,依舊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中國在世界市場上幾乎是能買到手的都買,凡屬高品質能源概無例外。但全世界能源存貨自身無法滿足中國的飢渴。

德國之聲:但中國的趕超才剛剛開始,這是否意味著由於總體能源緊缺,中國的趕超最終將以失敗告終呢?

謝茨博士:目前中國每人每年平均消費兩標準桶原油,巴西是四桶,德國10桶,美國為25桶。假如中國趕上巴西的標準,消費將翻番,這將迫使全球石油市場增加10%的供應量。中國的擴張沒有趕上好時候,因為現在全球原油生產已經處於停滯狀態,要滿足中國的需要,原油總量是不夠的。

德國之聲:中國本身有很多煤,這是不是北京方面最終的能源保險呢?

謝茨博士:完全是這樣的。但要使目前低效的煤礦現代化,需要很長時間。中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十年歷史,但依然需要至少10年甚至是20年的艱苦能力,來真正提高自身煤採掘的效率。

德國之聲:這能用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目前全面地將私人煤礦收歸國有嗎?

謝茨博士:中國煤開采的工業化組織程度不高,屬於小作坊水準。很危險,低效,也有害環境。在中國政府看來,因此必須重整。無論在煤還是在石油領域裡,世界範圍內你能觀察到的,是極為高效,極為現代化的小型企業風起雲湧,它們被稱為後來居上的少年軍。這是中國政府極力推崇支持的方向。

德國之聲:目前大力推進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政府那裡是能源政策的整容,還是真正的能源補充?

謝茨博士:原油價格的急劇上漲帶動天然氣,煤,鈾等能源價格飆升,這可以類比1980年代。對中國說來,這意味著它必須回到本國的煤資源上去,必須面向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因此我們才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如此下大力氣。中國寄希望一切可以產生能源的事務。

德國之聲:您如何描述中國的能源政策?

謝茨博士:一言以蔽之:政策自洽。如果我們逐項來觀察中國改採取的步驟,會得出與此不同的印象。但你越是從總體上來看,就越會清晰地看到一個彼此默契,合乎邏輯的戰略雛形。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北京方面十年以前決定的結果。今天中國採購的能源,10到15年之後,會發揮其作用。

德國之聲:但中國目前採購的原材料貯量,往往必須付出相當高的代價,這很明智嗎?

謝茨博士:價格不菲,這是不錯的。對中國採購說來,價格並不總是舉足輕重的。就是說有的時候中國也會支付高於市場水準的價格,最主要的是獲得未來所需的原材料。但就我的觀察而言,中國採購的原材料向來都是品質優先的。可以說中國在這方面是謀而後動,擇優採購的,中國的戰略動作和世界原材料大公司比如力拓或BHP不謀而合。

德國之聲:儘管如此,依然有些觀察家認為中國的能源政策更多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因為經濟飢渴而不得不勉力而為的國家行為。而不是一個理性戰略策劃者的大手筆,您怎麼看?

謝茨博士:我認為兩種看法各有所得。的確,中國開始塑造自己的能源政策很晚,不得不勉為其難,提高速度,來迎頭趕上。在目前經濟危機中,油價一路下跌,西方銀行無力提供貸款,來大規模採購油品,而中國應時而動,不斷採購。中國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前兩個季度中採購的石油,超過它以往任何時候。

德國之聲:您如何估價2010年的走勢?

謝茨博士:未來十年之內會維持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很有耐心,避免把油價抬得太高。中國政府採取的靜悄悄,巧妙而沉著地採購戰略持續下去。

德國之聲:這將對歐洲說來產生什麼後果?

謝茨博士:我們必須看到大約到2000年前後,全世界能源生產廠家總數還超過採購廠家。10年前,中國以能源採購競爭對手的面目出現,就長遠看,這將造成全世界能源價格的持久漲勢。

德國之聲:對比如德國說來,這是否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它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因為中國的生產和消費還在不斷地躍升呢?

謝茨博士:要預測世界這一地區未來會發生什麼,這是全世界未來預測課題中最為棘手的挑戰之一。東歐乃至重要能源市場上,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能源爭奪方興未艾,鹿死誰手,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最終歐洲會因為力有不逮,無法保證未來自身能源的安全。

採訪記者:吳安麗 / 一通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