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小廁所,大問題

2006年3月10日

德國廁所組織最近在柏林的波茨坦廣場舉辦了一次有趣的展覽,標題為「你想遮住什麼地方?」 從昨天開始35塊展覽宣傳板被擺放到波茨坦廣場上。畫在宣傳板上的人的某些部位被紙袋,石塊或文件夾勉強擋了起來。是啊,想遮住什麼呢?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是恐懼心理,害怕在公眾場合被看穿的恐懼心理。

https://p.dw.com/p/8659
你想遮住什麼地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世界廁所組織發起者新加坡人傑克西姆對「不衞生的東西」有種偏愛。當他對人談起糞便,下水道,廁所的時候,他的眼睛就開始發光了。「你瞧瞧,這個人做的根本就不對嘛!」他一面說一面指著一塊宣傳板:「這種向前彎下的姿勢使內髒都擠到一起,這樣就不可能把體內的宿便排空。」35塊宣傳板向人們傳達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在西姆的幫助下德國有關部門希望促進這種良性意識的發展。目前全球還有大約26億人沒有合適的廁所可用,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有致命的後果,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關於廁所問題,德國也是問題重重: 必要的公共設施設計得很差,沒人管理以及體現出男性社會的印記:女廁所因為太小而過分擁擠,而殘疾人專用廁所非常少,其中大部分只是為坐輪椅的殘疾人設計的。

西姆和他的德國同行們願意正視這個問題。大家其實早就明白了,情況有多糟:在印度有7億人只能露天解決他們的大小便問題,全球每天有6千名兒童死於一些可以避免的疾病,比如腹瀉。眾所周知,一個城市如果不具備完善的下水道工程,投資者是不會去那裡投資的。西姆說:「人如果無法好好上廁所的話,也無法好好工作。」

可是這麼重要的問題人們一直試圖迴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遇到的是說話的藝術問題。從很小開始,孩子們就被教導說,不可以說關於廁所這類不體面的事情。可是只有那些提及此事的人才能從中得到學習。西姆知道,如果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而把某些議題列為禁忌,那麼事實也就說不了話了,甚至在某些時候,這還變成了一種大人用來嚇唬孩子的話。比如說,我們可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你要是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去掃廁所吧!「」大錯特錯!」西姆說道:「人們需要瞭解內部原理,需要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使廁所得到完善的管理和維護。他們不叫廁所清潔工人,他們是廁所的管理者。」其次,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水就是生命,是建一間廁所還是開一口井?答案顯而易見。另外還有面子問題,因為面子很多人對此選擇緘口不言。

廁所問題同樣是長時間被中國忽略的問題。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一向羞於談廁,不屑談廁,不少人認為廁所就是個髒地方,祖祖輩輩就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捨得花三萬五萬、十萬八萬元蓋樓房,卻不願花三四百元建一個衞生廁所。就算是有廁所,也十分簡陋和髒亂。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這是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夏天臭氣沖天,冬天寒冷難耐。管理,打掃就更談不上了。

城市裡雖然有公共廁所,可是情況也是堪憂。特別是建在胡同裡的公廁,常常是有人建沒人管,缺水少電。更有甚者,廁內屎尿橫流,蚊蠅肆虐,蛆蟲滿地,讓人難以入內。隨著中國大陸許多城市和風景旅遊地區向外國的人開放,外匯收入是大幅增加了,同時「廁所問題」也成為了我們在自誇自傲同時又極為尷尬的一個話題。人們在回味大好河山美景之餘,不免會聯想到如廁之難及那不堪忍受的髒亂臭。而中國的公廁一般是不提供衞生紙和洗手液的,這也是外國人在中國覺得極為不便的一點。下面是國內外輿論對北京廁所的點睛之筆:

——「捂著鼻子進去,踮著腳尖出來。」

——「鼻子就是通往廁所的路。」指北京公廁臭氣極大,僅憑鼻子就知道附近有廁所。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國人因不習慣北京公廁無遮無擋,只好頭朝裡,臀部朝外,被戲稱為「鴕鳥政策」。

——「你們中國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實在太差。」

——有外國旅遊者早知道北京公廁無隔擋的門,從國內帶一大方巾,上廁所時掛著當門簾。

——某旅遊團女賓全部得了便秘,醫生診問,才知道全是因為害怕上廁所,外出不敢喝水所致。

當然情況也在慢慢好轉,比如說,為了改變這種現象,也為了2008年的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北京市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8000萬元改建和新建400座符合標準的公廁。高科技,新功能,綠色生態型的新型廁所也在北京接頭陸續出現。

廁所也是一種文化,小小的廁所能反映出大問題,它從另一個方面折射出人民的生活水準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