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就胡錦濤出訪非洲談中非關係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4月23日

胡錦濤將於4月24日抵達摩洛哥,開始對非洲三國的訪問(摩洛哥、奈及利亞和肯亞,加上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就此,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研究員。

https://p.dw.com/p/8IbU
國際主義精神?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您能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來,中國歷屆領導人對非洲的訪問和中國對非洲戰略的變化與發展嗎?

賀研究員: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訪問非洲的次數是很多的,挑重要的說,就有63年底、64年初周恩來,83年底、84年初趙紫陽,96年江澤民,97年李鵬,2003年底溫家寶,2004年初胡錦濤訪問非洲。毛澤東和鄧小平沒有去過非洲。現在中國對非洲,應該說戰略上是一脈相承的,至少從90年代初以來沒有什麼變化。中國對非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49年建國到70年代末,那時主要是從意識形態出發,提供許多援助,比如修建坦贊鐵路。第二階段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可以說是橫跨整個80年代,那時在對西方開放,重心是發展經濟,尤其趙紫陽訪問非洲時提出互利互贏的政策。那時就不光是經濟援助了,講互贏,經濟利益比較突出。90年代初至今是第三個階段。六四之後,西方對中國制裁,中國改變了對非洲的政策,政治上、經濟上都給予重視,在政治上,把非洲視為同盟軍,在經濟上,強調互補,在所有方面,包括文化方面,進行全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可以說是一種立體的交流,政府的、民間的同時進行。

德國之聲:從去年底中國首次發表對非洲政策文件,到李外長年初訪問非洲六國,到胡錦濤現在訪問非洲三國,是否可以說中國今年特別重視與非洲的關係?為什麼呢?

賀研究員:今年對非洲關係確實是加大了力度。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今年是中非關係建交50周年,1956年5月中國與埃及建立外交關係,埃及成為第一個跟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洲國家,從那以後,非洲國家一個接一個地獨立,獨立一個,建交一個。因此說今年是與非洲建交50周年。50年在中國總是一個大年。二是今年年底有很多中、非之間的活動,年底要舉辦中非合作論壇,第三次部長級會議,尤其是10月要在北京舉行中非峰會,非洲國家領導人都要來。因此說,今年年底、下半年將掀起一個中、非關係的新高潮。至於胡錦濤訪問非洲,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其實中國高層早就在醞釀著最高層的訪問非洲。

德國之聲:西方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現在特別重視跟非洲的關係,以胡錦濤此次訪問掀起新的高潮,主要是出於能源的原因。您是怎麼看的?

賀研究員:能源是很重要的,但能源只是一個方面,不能無限誇大。中國從94年開始成為石油純進口國,石油、能源對中國當然是越來越重要,我認為,這些也不必去遮掩,不必去否認,這是很正常的,歐、美、亞洲其它國家不都是一樣的嗎?中國在石油方面的作為,現在都是企業行為,企業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發展,投資。跟西方半個世紀以來的作為比較,中國至少做得不差。舉個例子,中國幫助蘇丹發展石油工業已有10來年的歷史,正是在中國的幫助下,蘇丹從一個純石油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蘇丹在中國幫助下建成了一個系統的石油開採生產體系,中國還投資了兩千多萬美元搞生活設施等配套。我們再看看奈及利亞,殼牌公司在奈及利亞搞了50多年的石油開采,結果呢,奈及利亞至今還是出口原油,進口汽油,沒有自己的系統加工體系,很不健全,實際上至今仍然是個初級資源輸出國。中國在白皮書(對非洲政策文件)中特別提出,要幫助非洲國家提高他們的能力。西方國家好像根本就不這樣說吧?

德國之聲:西方媒體說中國每年向非洲提供十幾億美元的發展援助,但與此同時,中國每年從西方國家獲得大量的發展援助。西方有不少人認為這是矛盾的,不合理的。您怎麼看?

賀研究員:我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在接受援助的同時也提供援助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做法。比如美國,它也提供發展援助,但它同時又負了巨大的債務。中國現在仍然是個窮國,雖然現在在GDP上排名靠前,總量可能確實是大了,但人均收入還很低,還是個貧困的國家。我們自己還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非常的大。儘管中國不富,但中國仍然提供發展援助,這跟中國的理念有關係。現在講弘揚孔學。毛澤東時代中國更窮,但也對外援助,給更窮的國家提供援助。用毛澤東的理論說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德國之聲:您認為胡錦濤這次非洲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賀研究員: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加強中非友好關係,同時,在中國發表了對非洲政策文件後,借這個機會系統地闡述中國對非洲的政策,同時要跟非洲國家交流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共同探討進一步經濟合作的可能性。中國領導人每次出訪都會帶上很大的經濟代表團,出訪前都事先就一系列的經濟合同達成了一致,領導人去了,當著領導人的面簽字,都是那樣的。(平心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