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波折的女性學者路

2014年2月8日

在德國學界,大多數高級教職仍然由男性佔據,女性要走上巔峰並入易事。有見及此,萊比錫大學為女學者們提供協助,支持她們在事業上闖一番。

https://p.dw.com/p/1B5Pa
Dr. Kornelia Freitag Professorin für Amerikanistik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大學講壇上的女教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萊比錫大學,一班新晉的女學者正坐在會議室中討論她們的事業--她們年輕、聰明、有上進心。執上教鞭的決定,為她們帶來了不少歡樂,也同時帶來了無數個無眠的夜晚。這一天,她們要討論的是"教育專業委員會"的處事方針。話題其實很枯燥,但委員會擁有決定教授人選的權力,因此他們在性別上採取的方針對女學者們特別重要。

"這次討論內容不止關於科研,還關女學者融入大學校園的問題。"語言學者卡尼亞(Ursula Kania) 總結道。現年33歲的她,參加了兩年的"學界女性"活動。該活動由萊比錫大學和專門推進學者間聯繫的校內機構KOWA合辦,活動的目標對象就是那些跟卡尼亞一樣的女性。

在學界力爭上游如同走鋼絲

卡尼亞取得了博士學位得到一份合約制的工作,參與一個研究項目,為未來鋪路。但現實是,很多女性學者的晉升之路就到此為止。在德國,每兩個考博士學位和每三個取得任職資格的人就有一位是女性。但到了最後,真正成為教授的女性還不到整體的五分之一。"我們希望可以改變這一現狀。" KOWA的主任溫施(Jana Wünsch )表示。性別差異不是在每一個地方都跟德國一樣的大,例如在羅馬尼亞和拉脫維亞,三分之一的教授都是女性。

Deutschland Frauen an der Universität Leipzig Ursula Kania
萊比錫大學的語言學者卡尼亞圖片來源: DW/C. Euen

卡尼亞的仕途一直不錯。取得了媒體研究和英文系的學位以後,她受聘成為了科研人員。半年之後,她和博士導師一起搬到了萊比錫。自己亦成為博士後,合約也得到了延長,讓她有足夠空間去計劃下一步。

家庭阻礙晉升

然而,不是每一位女博士生都如此幸運。很多人需要靠獎學金才可以支撐生活,而且很多人也會懷疑她們兼顧家庭和工作的能力。在德國情況更不樂觀:博士後(postdoc)工作時間不穩定、薪水不高。託管孩子的費用卻相對高昂,而且選擇不多。此外,他們做研究之餘還要教學和發表文章。這種工作環境下,家庭變相成為負擔,因此很多女性必須在這個時候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

幸運的卡尼亞雖然有一個5個月大的女兒,但平常可以交託給女伴照顧。她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照顧女兒,同時可以周游各國,在會議上發表報告。為了實現夢想,她在所不計。"要繼續下去,真的要下火海。可能什麼時候要搬家也說不定。"但屆時她希望在各方面做好準備,不止帶著學識"盲沖沖"的前進。

給與她們前進的勇氣

"學界女性"正正為這類女性而誕生。女學者們會在工作坊學習一些領導技巧及做學術研究的方法,亦會學習如何堅持立場。雖然文科女博士生成為教授的比率較自然科學的要高出一成,卻不代表路會好走一點。理工科的女博士生成為教授的比率更加低於10%。

Deutsche Studenten mit Kindern
孩子仍是事業的障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我們希望把女學者們都匯聚在一起。" 溫施解釋,她們靠獎學金維持生活的比較常見,所以很多也獨立工作;不同於男性,大多因為財政多由大學等機構支持而比較易融入大學校園。這樣們在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也比較多。

溫施表示很多女性都低估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她希望借此機會鼓勵她們力爭上游。每一個參加者都會有機會和指導者交流。這些指導者通常也是教授,給與她們事業上的意見。最近幾年,學界的反應非常熱烈,報名人數大大超出限額。卡尼亞表示,她在參與過程中體會最深的,是感到迷茫的時候也不要退縮,不要因為懷疑和猶豫而屈服。

作者:Claudia Euen 編譯:李幸璇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