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建立歐盟式的東亞共同體困難重重

2005年12月15日

星期三,第一屆東亞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這次會議是否如樂觀主義者所說,吹響了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號角,開闢了東亞新紀元?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文章認為:

https://p.dw.com/p/7d5b
俄羅斯也想加入東亞共同體,但未能如願,不過峰會為普丁提供了發言機會圖片來源: AP

「來到吉隆坡的是互相爭鬥的公雞,但它們誰也少不了誰,因為亞洲的貿易有一半在亞洲人之間進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包括紀念受到判決戰犯在內的靖國神社,使二戰中受到日本進攻的鄰國惱火不已,中國總理溫家寶因而拒絕與小泉在峰會期間會晤。這些情況雖然起到了干擾作用,但是同時中日兩國都注意把雙邊緊張關係保持在可以承受的水準。對於亞洲經濟最強的國家日本來說,最大的貿易夥伴已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

為了防止中國成為亞洲的主宰力量,日本努力促成邀請印度參加峰會。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中國和印度的影響力將『輻射到東南亞』,『這將為該地區帶來富足,但也可能意味著權力鬥爭』。峰會的贏家當然是東協,東協需要這樣的會議,它的十個成員國在組建一個越來越緊密的共同體。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懂得,它們必須作為整體登台、與地區的巨人親熱,才不會受到冷淡。這樣,東協的輕量級成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也就也可以進入這個東南亞的俱樂部。」

南德意志報認為,雖然東亞峰會提出了共同監理金融市場、防止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建議,但是對經濟合作應該走多遠,看法很不一致。這是因為:

「印度迫切要求建立泛亞經濟共同體,希望以此推動它的電腦工業出口,而中國則不願意印度分割自己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希爾佩特對這16個國家能否很快聯合起來表示懷疑。他說:一些國家內部有人強烈反對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和韓國的農業說客擔心廉價進口農產品的競爭。中國正在與計劃經濟留下的包袱做鬥爭,衰敗的國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難以存活下去。其實,東亞地區本來沒有人願意建立一個有約束力的機構,亞洲國家在尋找『軟性的合作方式』。

美國以敏銳警惕的眼光注視著這次峰會。『經濟學人』雜誌寫道,『由於美國政治家沒有受到邀請,中國毫無疑問成了明星,美國有了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國際和平基金會會長裴民信說,美國把精力集中於反恐戰爭,忽視亞洲,把亞洲轉讓給了中國。對中國持有疑慮的美國人擔心北京會建立一個力量集團、挑戰美國。

希爾佩特認為這不可能。他說,北京知道,自己還太弱小,無法公開與美國對抗,只能後退。世界大國蘇聯當年崩潰於與美國的對抗之中,這給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