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媒體對話:網路的功能

2010年12月7日

上周在北京舉行了德中媒體對話,主題是網路的作用。部落格在中國擁有比一般媒體更大的自由空間,因而深受喜愛。然而在德国,網路的作用卻受到懷疑。

https://p.dw.com/p/QShs
中國網路審查

寫部落格享受自由

一名年輕的女記者跟許多中國記者一樣,在業餘時間裡為在經濟媒體中小有名氣的財新網寫部落格。財新傳媒被認為是較自由的,勇敢的。然而這位年輕女士說:"在我的部落格裡我更自由"。在財新,300名記者裡有100名享受著這種自由,寫著他們的部落格。

上周在北京舉行第3屆德中媒體對話期間,這名女記者說:"以前我在新浪上寫部落格。在新浪網上,如果我的部落格被認為太敏感,就會被刪除。在財新上,我的部落格至今只需要刪除幾個個別句子。"

在財經網上進行"刪索"(cencorship,新聞檢查),展開自我審核的,都是她的同事。他們通過這麼做,可以保障該網站保有經營許可。

德國寫部落格的比例大大小於中國

上周由德國對外關係研究所與中國夥伴機構共同舉辦的德中媒體對話,主題是網路上的意見塑造。跟中國不同的是,德國的傳統媒體擁有一種公認的權威,他們也基本上能體現這種權威。德國的部落格,除了少數著名的部落格,只能起到提供補充性訊息或者體現主觀性非常強的、經常滔滔不絕的消譴性文章來。

"中國有出色的記者,但沒有出色的媒體。"說這話的是搜狐部落格頻道主編趙木(音)。搜狐是中國第二大網站,據趙先生說,擁有3000萬個部落格。據中國網路訊息中心數據,2009年中國有1億4500萬個部落格。德國情況截然相反,這裡估計只有2萬5000至10萬個部落格,而德國網民並不少,有約6400萬人。

感謝官方的控制

這位搜狐部落格主編帶著他的20名員工,每天對著名記者、科學家和專家的部落格進行評估,他把這些部落格跟搜狐的新聞頁面鏈接起來。在新聞頁面上,只能發表國家媒體的文章。然而,所謂的網頁流量,主要來自部落格,而流量對爭取有關網站生存的廣告至關重要。

趙先生微笑著說:"我們感激官方對傳統媒體的嚴格控制,沒有這個,讀者也不會到我們這裡來。"

部落格寫手進行新聞性調查或甚至展開採訪,是中國官方所不允許的。但是在體育或者娛樂領域裡,這些被容忍,事關政治題目,這就會成問題。據搜狐自己稱,它用了上百名網站審查員。

許多中國記者認為,中國政府刪索得太多了,儘管只有2%的部落格以政治為題。在這個媒體對話會上,中國與會者們估計,在中國,至少10%的博文被刪除掉。最新的事例是維基解密。這些網頁在中國是被封的,凡與中國相關的揭秘都屬於禁區。允許發表的只有那些讓美國政策出醜的維基解密內容。

德國部落格有事後責任

德國與會者解釋道,部落格主要由網民自己來審核。一名德國部落格在北京的對話會場上說:"如果一個部落格裡作出了錯誤的陳述,讀者也沒有指出問題來,最終是讓作者自己變得不可信,很快就會失去人們的重視。"

另一名德國部落格補充道,在德國,自由也不是沒有限制的。但不存在事先的"刪索",只是在事後,法庭會就一名作者的污衊判處罰款,對違背事實的陳述、或者故意遺漏重要事實,發出罰款警告。

在德國,只要能證明記者收入是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每個人都可以申請並得到正式的記者證。

部落格在德國同樣有重要作用

也有與會者指出,部落格在德國也起到了重大影響的作用。生活在德國柏林的奧地利記者彼得‧格拉瑟(Peter Glaser)說,德國前總統克勒在他2010年5月出訪中國回國後的辭職歸根結底是部落格的一場討論引起的。

克勒在一次接受廣播電台採訪時把聯邦國防軍駐軍阿富汗跟保障商業利益結合了起來。這個說法打破了禁區。這些話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但在部落格群體中引起了激烈的辯論,這一辯論讓這一話題重新被傳統媒体拣起。幾天後,克勒就辭職了。

在德國,網路同樣對經典新聞渠道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通過部落格,私人與公共領域之間、商業與非商業之間、業餘與專業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

這導致至今對記者作用的理解的重新審核,此外,微博也改變了媒體的形式。格拉瑟說:"在網路上,媒體不再僅僅是我們使用的東西,情況變成了,我們今天生活在我們的媒體裡。"

德中对话本身就是一項成就

中國與會者們對網路上的過頭現象也提出了批評,比如有些博文肆意摧毀他人的私人氛圍。來自廣州的媒體學者吳飛(音)因此而提出,部落格應該"自由,理性,有批評性"。但對於什麼叫"理性",人們幾乎無法达成一致看法。

中國與會者一致的看法是,當局對網路的控制在強化,最近剛禁止第6屆全國部落格大會在上海召開。他們說,現在這樣的德中對話能夠舉行,已經是一項成就了。

作者:Sven Hansen 編譯:平心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