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不太「抱團」

2013年7月18日

在今年夏天多瑙河和易北河洪水泛濫時,「偉大的社會凝聚力」還得到褒揚。但是貝塔斯曼基金會一份新的研究顯示,德國的社會凝聚力僅為中等水準。

https://p.dw.com/p/19AFh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眾志成城為德國」,這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為今年大選提出的口號。社民盟的口號則是「我們是決定力量」。社會凝聚力對德國各個政黨都很重要—至少在選舉時如此。

但是在德國社會中,社會凝聚力的體現並不十分突出。這是貝塔斯曼基金會一個名為「社會凝聚力調查」的結果。社會凝聚力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表現得尤為顯著,其次是紐西蘭、澳洲、加拿大和美國。榜單的最後則是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羅馬尼亞。

這樣的一個概括性調查理所當然會引出如下問題:「社會凝聚力」究竟是如何界定的?這麼複雜的一個行為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調查和再現?

調查體現出進步

研究人員為此調查確立了三個他們認為具有決定性的範圍:首先是社會關係,比如對別人是否信任;其次是與社會的聯結,其中包括對自己國家的認同;第三則是人們對公益的認知和態度,如團結和互幫互助。

Stephan Vopel
斯特凡‧福佩爾(Stephan Vopel)圖片來源: privat

調查沒有採用新的數據,科研工作者採用的是1989年到2012年的現存研究數據。「我們想要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裡回顧『社會凝聚力』,所以沒有做一個全新的調查」貝塔斯曼基金會的斯特凡‧福佩爾(Stephan Vopel)解釋說。

結果表明,德國與其他34個接受調查的國家相比,有些許改善。這點尤其反映在對社會秩序的接受上。這點也符合德國人一貫的「守法公民」形象—他們會在馬路上沒有什麼車輛時,依然靜候在紅燈處。但是,德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個人認同則遠低於平均水準,這點大概還是和納粹歷史遺留下來的恐怖記憶有關。

緩慢的變遷

不過,德國在對差異的包容—比如對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接納程度上,有所退步。在這點上,德國甚至排在葡萄牙或者羅馬尼亞之後,但是還在鄰國法國和比利時之前。

但是貝塔斯曼基金會的斯特凡‧福佩爾強調,這個調查結果只能說明排名的下滑:「可能在德國,變化比別的國家更為緩慢,所以德國看上去整體情況變糟了。」在實際數字上,一些具體內容,比如對少數族群的包容性可能有所提高,但是關於這一部分的具體訊息並沒有得到公佈。

社會凝聚力一個穩固的標誌

調查顯示,整體看,國家排名在這些年間只有很小的變化。社會凝聚力可以被看作一個社會的「穩固的標誌」。

Wassermühle in Dänemark
丹麥人的幸福指數最高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rco Images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尤其是丹麥,在這張排行榜上長期領先。這可能也和北歐國家是典型的社會福利國家有關。不過美國也處在靠前的位置,雖然在美國貧富差距很大。這矛盾嗎?

「一個社會的公正,比如社會是否平等,對我們的評價不起任何影響」,福佩爾說。「對社會凝聚力而言,首先重要的是人們的感受。不同的國家、社會面對『不平等』現象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社會的凝聚力對幸福感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研究表明,社會凝聚力越強,幸福感就越高。所以令人毫不驚奇的是,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丹麥人是最幸福的。相反,德國人實際上的幸福感也只是位於中等水準。

作者:Marcus Lütticke,編譯:簡如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