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媒體評中國不讓廖亦武出境

2010年3月3日

在動身前往德國參加科隆文學節時,中國著名作家廖亦武於飛機起飛前被成都警方"按照上級指示"攔截扣留。此前,德國政府為促成廖亦武的德國之行,做出了外交努力。德國《日報》發表評論認為:

https://p.dw.com/p/MIEl
廖亦武圖片來源: Liao Yiwu

"共產黨領導人及其有關部門的態度表明,這股冰冷的寒風今天不僅吹向梅克爾,也吹向歐美其它政治家和人權組織。批評型的作家和政治異議人士最近又處於國安的嚴密監視之下。共產黨以此明確表明,它目前完全不在乎國外的請求和抗議。對它來說,與避免外交層面的麻煩相比,所謂的國內安定更為重要。

「但是,當局的做法看來使人迷惑不解:廖亦武多年來試圖前往國外旅行,但都沒有成功,而至少與他同樣持批評態度的藝術家艾未未卻一直能在亞洲、美國和歐洲之間漫遊,並將在科隆文學節上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勒討論問題。為什麼艾未未可以做的,廖亦武卻不可以?為什麼劉曉波入獄,而《零八憲章》的其他簽名人卻有行動自由?原因並不在於某人比別人更為勇敢、批評更為激烈,也不在於某人與政界有較好關係。他們都是勇氣十足的人。

「更確切地說,中國政府只要認為時機合適,就會絕對採取為所欲為的做法。它想以這樣的方式在批評人士中製造不安和畏懼。所以,更為重要的是,梅克爾總理和其他外國政治家應該鍥而不捨地追問中國,為什麼關押劉曉波這樣的民權人士,為什麼廖亦武這樣的作家不能來德國。"

《每日鏡報》認為,中國當局禁止作家前往國外參加文學活動,是"屈辱"文學。該報在介紹了廖亦武的《中國底層訪談錄》一書的內容後談到中國的出版審查制度:

"中國當局對這本書發出了禁令。這本書駁斥了中國的成功故事和崛起國家的形象,反駁了所謂全體中國人都受益於興旺發展的說法。通過採訪對象敘述的個人命運,作者極其深刻地展示了中國社會和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斷裂現象。

「廖亦武一事再次明確表明,法蘭克福書展並沒有促成中國發生什麼變化。持批評態度的的作家一如既往受到旅行限制,新聞出版仍然受到檢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張福海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說,中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審查,出版社自己確定出版內容'。

「實際上,中國當局創造了一套有效的審查體系。他們往往在書籍出版後根據一些含糊的規定,下令禁止發行。如果作品不能通過審查這一關,出版社就要承擔經濟風險,所以它們下次就會考慮是否把批評性的題材納入出版計劃。"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