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創新高 車廠人權隱憂仍受關注

2024年2月15日

儘管德國政府呼籲企業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但從數據看來,德企對華投資仍在去年創下新高。不過專家發現,許多中小企業正尋求減少與中國的生意往來,甚至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與此同時,德國車企再傳使用新疆強迫勞動,也讓德企在華業務的人權隱憂,再度浮上檯面。

https://p.dw.com/p/4cPlj
圖為德國杜伊斯堡的中國貨櫃。(資料照)
圖為德國杜伊斯堡的中國貨櫃。(資料照)圖片來源: Maja Hitij/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路透社週三(2月14日)報導,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新報告分析德國聯邦銀行數據,顯示去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4.3%,達到119億歐元,創下新高紀錄。

德國整體對外國直接投資額從2022年的1700億歐元,下降為去年的1160億歐元。其中,對華投資佔比上升至10.3%,是2014年以來最高水準;德國對亞洲其他地區的直接投資,則為8%左右。

延伸閱讀:智庫: 德國在某些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產品

該報告還指出,德國企業過去3年來對中國的投資額,相當於先前的6年總額。不過,過去4年德國對華投資的資金,全部都是營利之後的再投資;此外,也有企業撤回資本。這呈現出德企對華投資的複雜面貌。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馬特斯(Juergen Matthes)在報告內寫道:「我們可以說,少數的大企業與佔多數的中小企業之間,仍然存在分歧……其他研究與傳聞支持這樣的論點,即有些中小企業正尋求減少與中國的往來,甚至將完全退出(中國)。」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德中貿易關係走向

德國在華商會1月的調查指出,已撤出或考慮撤出中國市場的德企佔比,在過去4年間增加了1倍以上,達到9%。

延伸閱讀:中國險些被美國摘走"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頭銜

路透社分析指德國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德國政府呼籲企業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曝險,並大幅削減德企對華投資的政府擔保額;但另一方面,德企仍持續在中國大量投資,且中國連續8年都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德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對華風險,聯邦政府內部看法分歧。相較於自由民主黨、綠黨等夥伴,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所屬的社民黨希望尋求力道較輕的風險削減。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肖爾茨今年4月15日至16日將率領商業界代表團造訪中國。

德企在華業務人權隱憂

與此同時,部分德企因涉嫌使用新疆強迫勞動生產的零件,近期再度遭受嚴格檢視。《金融時報》週三(14日)揭露,有數千輛保時捷、賓利、奧迪汽車在美國的港口遭到扣押,原因是其母公司大眾汽車的供應商發現一個中國製零件可能違反美國的反強迫勞動法。

據知情人士說法,大眾汽車已將車輛交貨期程延到3月底,好讓他們更換該零件。知情者稱,該零件是其供應鏈下游的一家間接供應商所採購,大眾汽車此前並不知曉該零件來源,但一獲知此事,隨即通知了美國政府。美國2021年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禁止進口用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

大眾汽車的發言人2月14日表示,正與非控股合資企業上汽大眾討論涉及其新疆業務未來方向等事宜。(資料照)
大眾汽車的發言人2月14日表示,正與非控股合資企業上汽大眾討論涉及其新疆業務未來方向等事宜。(資料照)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延伸閱讀:德國政界呼籲大眾傚法巴斯夫撤出新疆

據法新社報導,大眾汽車已證實有多個產品因零件可能違法,而被美國拒於門外。該公司稱,問題出在一個小的電子零件上,目前正在更換。

大眾汽車聲明他們「非常嚴肅看待侵害人權的指控,無論是在公司內部或是在供應鏈裡」。該公司稱已著手調查此事,接下來將澄清相關事實,並採取適當措施,例如終止與涉事供應商的合作關係。

多年來,人權團體多次提出警告,稱新疆有數十萬人被送往再教育營,甚至遭受酷刑與被迫勞動,但中國政府否認這些指控。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