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91-100人的發家路(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0月14日

別看這是德國巨富第91-95人,這5個哪個不是德國商界如雷震耳的名字:電器業的格隆迪希,化工業的漢高,「老闆」西服的創始人,著名海運企業德迅的領班,著名電器企業福維克的老闆。

https://p.dw.com/p/4BAQ
紐約丁字台上,波士的女裝也是「老闆」氣派圖片來源: AP

第九十一名:桑塔兒.格隆迪希(德國電器輝煌年代的女繼承人)

舉世聞名的收音機電視機製造廠家"格隆迪希"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經濟輝煌時期的典型代表。然而今年四月,當這家公司宣佈破產時,它在一些觀察家眼中又成了體現德國經濟舉步維艱,改革乏力的標誌。但無論如何,它曾經輝煌過。

以上這段話引自德國之聲不久前發表的一篇介紹格隆迪希的文章。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公司創始人馬克斯.格隆迪希在世時的妻子-桑塔兒.格隆迪希(Chantel Grundig)。

桑塔兒今年54歲了。但當這個法國人1971年來到格隆迪希家裡給當時的格家夫人安娜麗瑟當法語教師時,她是年方21的青春少女。10年後,男主人讓她懷上了孕。馬上就發生了離婚與結婚故事,馬克斯娶了這個比他小40歲的女子。

1989年,格隆迪希的創始人馬克斯去世。作為那將近20年甜蜜日子的回報,桑塔兒和她的女兒瑪麗亞-亞歷山德拉是遺產的主要繼承人。而那巨額的遺產主要來自1979年一筆巨大的交易。

直到70年代末,格隆迪希一直是收音機、電視機業界的老大。直到日本人悄然崛起。70年代末,經營不善和來自日本的競爭使格隆迪希陷入了困境。馬克斯求助於荷蘭電器大亨飛利浦。1979年,飛利浦買下了格隆迪希24.5%的股份,5年後,又買下了7%,儘管那時格隆迪希已經早已告別了贏利的天堂。

飛利浦的付出十分巨大:它把價值6億馬克的飛利浦股票移交給了由馬克斯.格隆迪希於1970年建立的基金會。此外,它必須每年付給格隆迪希基金會4500萬馬克的紅利,不管格隆迪希公司是贏利還是虧損。兩家還約定,飛利浦可以於2004年以5.4億馬克的價格買下格隆迪希剩餘股權。

這麼多豐厚條件的受益人是格隆迪希基金會。別的基金會都標明是公益性的,這家基金會卻明文規定,基金會的宗旨是「維護和促進格隆迪希家庭成員的共同利益。」馬克斯去世後,維護這一宗旨的責任就完全落在了寡婦桑塔兒身上。

90年代中期,格隆迪希康采恩一路下滑,整頓計劃不起作用,紐倫堡和費爾特的工作崗位大大削減。此時,基金會的女主席桑塔兒.格隆迪希出於家庭利益的考慮,絲毫沒有拿出資金救公司一把的打算。雇員代表們不斷地提出建議,要求桑塔兒放棄她作為監事會主席的年收入,以搭救公司的工作位置,但桑塔兒-這位一根接一根吸煙的癮夫人予以斷然的拒絕。也許她覺得缺乏明確的證據說明,拯救工作崗位對家庭利益究竟有什麼好處。據說,她從來沒有參觀過一家格隆迪希工廠的車間。

1997年,她最後收入了一把監事會主席的錢,退出了監事會。飛利浦公司估計又投入了4.5億馬克。然後,格隆迪希繼續往下走,赤字接著赤字,自有資金不斷縮小,尋找新的夥伴十分艱難。但這一切似乎已經跟桑塔兒沒有什麼關係了。兩年前接管了公司大股的卡特蘭先生跟格家是毫無關係的。

第九十二名:克里斯托夫.亨克爾(今日「漢高」家族的百分之一)

德國化工康采恩「漢高」在全世界,包括在中國,都享有盛名。它擁有洗衣粉等化工品領域的許多名牌。這個名字的中文版翻譯得也有點兒離譜。在介紹它的同名老闆時,我們還是用那音近的譯法-「亨克爾」吧。

克里斯托夫.亨克爾(Christoph Henkel)今年45歲。亨克爾(漢高)家族經過幾代的發展,枝繁葉茂,今天已有100多名家族成員。克里斯托夫僅僅是百分之一。雖然家大業大,但人多口多,這份巨大財產到了每個成員手裡就沒多少了,據說佔有最多的也只有公司股權的6%。這拿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克里斯托夫了。除了公司股權外,他還從父親康拉德那兒繼承了其它許多證券。儘管只是「百分之一」,但他今年還是以8億歐元(去年9億)的財產額排在德國巨富榜的第92個位置上。

現居住在倫敦的克里斯托夫回憶道:「從我們小時候起,我們就被告知了做人的原則。」那便是:紀律,勤奮和一切為了公司。他的爸爸康拉德有一句名言:「公司高於家庭。」蒂造這條規矩的基礎的,是康拉德的祖父-公司奠基人弗裡茨.亨克爾。

弗裡茨.亨克爾(1848-1930)於1876年建立了今天的世界洗衣粉帝國。他推出的「亨克爾鉛蘇打」一炮打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推出至今威名不衰的洗衣粉品牌「Persil」。這是洗衣粉建立品牌的世界性里程碑。

弗裡茨有三個孩子:雨果、弗裡茨和艾米。這三個孩子構成了今日亨克爾家庭三大系的源頭。弗裡茨把公司的管理完全交給了雨果。雨果把管理權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約斯特。由於約斯特早逝,他的弟弟康拉德於1961年「篡位」。然而,這是歷史的一個正確選擇。因為是康拉德寫下了公司歷史最光輝的篇章。

是康拉德.亨克爾把這家洗衣粉工廠建成了世界級的康采恩。1975年,他把這個家族企業改制為兩合股份公司。1985年,漢高上了股市。1996年,公司發行了有發言權的股票,通過一個股票捆綁合同,確定到2016年前至少51%的原始股掌握在家庭成員手裡。

在家、企關係領域,康拉德是個世界級高手。實際上家庭利益高於一切,但康拉德的口號卻是「公司高於家庭」。但這也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實施的原則是:家族成員並沒有自然登上公司領導位置的權利。自他之後,也確實沒有家族成員當上公司的總裁。當然,這家公司的總裁也沒有其它大公司總裁那樣大的權利。

別的大企業有個監事會,漢高除此之外還有個股東委員會,兩個機構共同監管著漢高。這兩個機構的控制權原來牢牢掌握在康拉德手裡。康拉德1990年退居二線後,把這兩個機構的控制權交給了阿爾布萊希特.沃斯特。沃斯特是公司創始人弗裡茨.亨克爾的重孫,屬於艾米那一枝。而沃斯特的副手則是康拉德的兒子克里斯托夫.亨克爾。

漢高是西方世界少量的跨國公司與家庭企業成功結合典範之一。為此,這家公司於1999年獲得了著名的商業學院「IMD」頒發的「IMD名牌家族商業獎」。但由於家族企業的限制,這家康采恩不能象那些大眾企業一樣廣得資金。因此人們認為,漢高這個集團早晚要分解成許多子公司,各子公司分別以49%上市。

80年代末,康拉德成了新聞人物。據說他共給聯盟黨和自民黨捐款211萬歐元,從而得以偷漏稅90萬(好像並不合算)。波昂檢察署開出了170萬歐元的罰單。但此案於1990年中止,原因是懲罰令的形式有誤。

1999年4月,公司中興帝王康拉德去世。他把全部公司股份都傳給了兒子克里斯托夫,他的妻子伽布麗艾爾沒有得到絲毫股權。但伽布麗艾爾並不在乎,因為,她有著豐厚的私人財產,還因為,她一生感興趣的是藝術和文化,而不是洗衣粉和膠粘劑。

伽布麗艾爾是杜塞道夫玛麗亞醫院一名主任醫生的女兒。她控制著漢高公司著名的藝術名收藏。1983年,她被聘為烏帕塔爾大學藝術史教師。她還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委員會委員。

第九十三名:約亨與烏韋.霍利(創建「老闆」西服的兄弟倆)

說起「老闆」,許多中國人也會想到那鼎鼎大名的德國男裝品牌。在中國當老闆,好像「老闆」西服是必備的。近年來,這個品牌在中國已被音譯成了「雨果-波士」(HUGO BOSS)。許多中國旅遊團一離開法蘭克福機場就奔向麥欽根,波士公司所在地,奔向那裡高檔服裝的廉價一條街。

「老闆」西服的創始人是兄弟倆,他們不叫「波士」,而叫約亨.霍利(Jochen Holy)和烏韋.霍利(Uwe Holy)。他們創造了世界上頭號男裝品牌,卻早早地把公司賣了,賣給了股市,還有一個日本人,還有一個叫瑪爾佐托的公司。當時獲款約合4億歐元。

今年62歲的哥哥烏韋理財。他在家鄉麥欽根有個辦公室,住卻住在博登湖畔一幢藝術設計很美的別墅裡。而61歲的弟弟約亨則在美國的弗羅裡達和德國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和台格倫湖之間跑來跑去。

兄弟倆拋棄了「老闆」,但他們卻又沒捨得離開時裝界。今天,他們仍然是著名的服裝品牌Strellson和Windsor的老闆。今年初,兄弟倆的財產值為8億歐元。

單說這Strellson吧。這家時裝公司是兄弟倆於1984年建立的。1985年,公司推出西服套裝和單件,很快就在德、奧、荷、比、盧和法國廣泛銷售,開始在葡萄牙建廠生產,繼而把銷售推到加拿大、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希臘和斯堪的納維亞。

1994年,Strellson又增加了領帶和襯衫。1997年,在巴黎建立了子公司,在倫敦和慕尼黑開出了第一批「店中店」。1998年,公司產品欄中又增加了針織品和皮衣。1999年,買下了紐約的Tommy Hilfiger的歐洲產銷權。

霍利兄弟不僅自己到處跑時裝展,而且每年都派出攝影師到紐約、倫敦、巴黎、莫斯科、布宜諾斯艾利斯、柏林、特拉維夫,拍攝穿著Strellson時裝的行人,讓行人談自己的看法。在廣告方面,不僅推出很多宣傳海報,而且讓許多電視台的主持人穿上他們的服裝,如體育台DSF,收費台Premiere。

在霍利兄弟成功的同時,他們的「棄兒」-「雨果.波士」更是日益風光。雨果.波士不僅保持了男裝領域的領袖地位,而且不斷涉足新的領域-凡是跟時尚有關的,雨果.波士都要進去。從化妝品,到女裝,今天「老闆」已經到處都是。

從近年的蹤跡看,隨便舉些例子:1998年,非洲開出了第一家波士專賣店,推出波士牌的皮裝,出售男女波士皮鞋生產許可證;1999年,米蘭開出了義大利第一家波士專賣店,出售了波士牌的眼鏡生產許可證,推出波士女裝;2000年,在米蘭舉辦波士時裝展,獲得「金絲綢帶」獎;2001年,在紐約舉辦波士時裝展,在漢堡、柏林和紐約開出志賣店......

在西方服裝市場嚴重不景氣的今天,波士保持著良好的成績,在股市上的情況也比同業們好。讀者文摘詢問了18個國家31000人,在30個產品領域中,波士在它的時裝領域被評為「2003最信任品牌」,與其它領域的安聯、賓士、美國線上、哈利波、漢莎航空公司等共同引領消費者潮流。

中國網站上這樣介紹雨果.波士:「作為世界男裝的領導人,雨果.波士的表演票在時裝周上一直都是搶手貨。雨果.波士是一個都市男人的典範,他溫文而雅,談吐不凡,散發著迷人魅力。」

雖然霍利兄弟早已告別了雨果.波士,但雨果.波士卻不會忘記他倆。而且他們自己在時裝界至今仍然是成功人士。不久前,烏韋.霍利在Strellson集散中心啟用儀式上承認,「我們的行業正處在戰後最嚴重的危機中」,但他充滿了信心,指出,只要堅持原則,即:品質,創造性和面向顧客,一切都會變好。

第九十四名:克勞斯-米歇爾.庫納(驚濤中倖存-海運集團德迅的大老闆)

搞貿易,搞海運的中國公司多半知道「德迅公司」。但這個公司的德文名字卻是「庫納與納格爾」(Kuehne & Nagel)。兩個名字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又是一個公司名稱「翻譯」中的另類。公司(德文)名字那麼叫,是因為,這家公司是奧古斯特.庫納和弗利德裡希.納格爾於1890年在不來梅建立的。

庫納家族的克勞斯-米歇爾.庫納(Klaus-Michael Kuehne)至今仍然是這個世界集團的大股東,今年65歲。約30年前,他把公司總部遷到了稅務天堂瑞士的辛德爾雷基。是他,使這個海運公司發展成了世界級的儲運服務集團。2003年初,他以8億個人財產排名德國巨富榜第94位。

然而,今天的成功卻是來之不易。80年代初,這個搞海運的人差點淹死在商海之中。回憶那時,他至今膽戰,他說那是「穿越煉獄之火」。

70年代初,已經榮登德迅集團寶座的(克勞斯-米歇爾)庫納完了一個美夢:他在稅務天堂巴拿馬建立了海運公司斯卡洛塔斯。他的祖先們留給了他一個成功的海運企業。現在,他要用完全屬於自己的船隊來錦上添花。

然而,他這個夢完得不是時候。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了,世界海域中的船運價格一落千丈。他的船隊連續虧損了10年。庫納不得不出售他的船隻,而這樣更增加了虧損。債務積累到了1億歐元的高度。

「1981年,企業的狀況連續5個月糟糕透頂,」他回顧道。23個債權銀行逼著他出售公司。他不得不尋找買家。「有70個報價,其中20個是認真的。」最後是英國的隆洛公司得到了拍板,買下了50%的股權,但還是把企業的經營權留給了庫納。這個創業者的嫡孫失去了很多,但卻贏得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世界上大概很少有商人兩次賣掉公司股權,而兩次又重新奪回的。而克勞斯-米歇爾.庫納就是這樣一個人。

從驚濤駭浪裡爬出來的庫納很快就證明了自己的商業頭腦。它把這個傳統的海運公司改造成了儲運服務集團。他在全世界投資,建立商品集散中心,並投資於與此相輔的訊息技術。當隆洛集團11年後自己也陷入困境時,庫納借助於合同規定的優先購買權和公司重新獲得了的贏利力量,把當年售出的股權又買了回來。

為尋找合作夥伴,他又攀上了菲亞格集團(VIAG)。他把三分之一的公司股權賣給了菲亞格。跟菲亞格集團一起,他於1994年把公司資本的18.1%送上了法蘭克福和蘇黎世的股市。然而菲亞格集團的發展路線跟他的設想大相徑庭。這家總部在慕尼黑的集團跟另一家大集團費巴(VEBA)合並,組建成了Eon公司,把公司的核心業務規定為能源,電力。於是,德迅成了「後娘養的」。

於是,庫納又把他賣給菲亞格集團的股權買了回來。重新尋找更合適的夥伴。2000年底,德迅公司跟新加坡儲運公司SembCorp Logistics交換了20%的股權。去年夏天又以3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美國Usco Logistics,從而打入了美國市場。

這麼幾個折騰,庫納實際上提高了「散股」所佔的份額。但他今天仍持有55.75%的公司股權,而且根本還不考慮退休問題。儘管集團從三年前開始就有了一個叫赫爾姆斯的總裁,但在重要問題上,他仍然事必躬親。

可惜這個集團主、億萬富豪卻面臨著斷代的危機-他沒有子女。他將是庫納與納格爾集團中最後一個叫庫納的人。為了遺產問題,他早在11年前就建立了一個家庭基金會,將來由這個基金會接收他在公司中的財產。

從1975年開始,他就居住在瑞士的辛德爾雷基。他住的是一個特別設計的豪華別墅,一個讓他時時不忘家鄉的東西:這幢別墅的形狀就像一艘巨輪的指揮艙。

第九十五名:米特爾斯騰.賽德家庭(從法學博士到吸塵器直銷國王)

米特爾斯騰.賽德(Mittelsten Scheid)是個雙姓。這家人是家用電器直銷大戶福維克公司(Vorwerk & Co.)的老闆。而這家大企業是個典型的家庭企業。今年66歲的約爾格.米特爾斯騰.賽德是現任家長,從1969年擔任企業首腦至今。這家人的財產額今年初為8億歐元,從去年(6億)德國巨富榜上的第100位挪到了第95位。

機器與地毯廠福維克於1883年由卡爾.福維克在烏帕塔爾建立。1930年,這家工廠把剛剛發明出來,剛剛獲得了專利的手提吸塵器推上了德國市場。這是當時同類中最小,最輕,最便宜(59帝國馬克)的。但卻待在商店裡賣不出去。

為了促銷,當時的頭號福維克人奧古斯特.米特爾斯騰.賽德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實施了德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的直銷。這是他的兒子維爾納爾在美國期間見到的銷售方式。福維克的人挨家挨戶去推銷,去進行使用指導和咨詢。

時至今日,吸塵器、廚房器械和熨斗的直銷仍然是福維克公司的業務支柱之一,但只是其中之一了。自從企業創始人的重孫約爾格.米特爾斯騰.賽德1969年接管了企業領導權以來,他一步步地把以往以生產為主的公司改造成了國際性的銷售者和服務者。

現在,福維克不僅提供地毯、浴室和廚房設施,而且通過子公司Hectas,afk和Zeda提供建築物管理、停車場融資和IT方面的服務。公司在全世界擁有14000名員工,還有28000名福維克咨詢員,公司在經濟不景氣的2002年仍然創造了3%的增長率,營業額達15.7億歐元。

約爾格已經退離了歐洲工商會聯合會主席的位置,也不想在坐在公司總裁的寶座上了。他宣佈要退居二線,進入福維克顧問委員會。

其實他本來並不想掌管這家公司。1965年,他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本想進一步讀博士後。但他的叔叔艾利希.米特爾斯騰.賽德這時向他指出,要忠於家族的宗旨:「公司高於所有者的需要。」

也就是說,只要你是米特爾斯騰.賽德家庭的人,你就有義務為福維克效勞,而不能搞反了。這條企業政策也反映在公司的分紅政策上:公司的紅利頂多只能拿出10%分給全部家庭成員。而90%必須留在公司。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福維克公司的自有資金高達52%。這給公司的生存提供了長期牢固的基礎。

約爾格對此的解釋是:「我們股東中的大多數人角色生來就決定了。他們不需要為公司效勞。所以他們也沒有提出要求的權利。」

至今,約爾格.米特爾斯騰.賽德仍然是公司的首腦。後代還「太年輕」。也許,公司的重任會首次落在哪位外來弟身上。

最近,約爾格總裁特別指出,中國業務去年創造了1200萬歐元的營業額,令人"意奪神迷。在亞洲地區去年銷售額為1.2億歐元,中期內要達到5億。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