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父親河萊茵河:風景秀美的下萊茵地區

2009年5月24日

萊茵河是德國境內最長的河流,在國際上也最知名。就人文景觀而言,她的中游最為秀美,兩岸山崖陡峭,古堡、古城、葡萄莊園一路相綴,因此這一段河谷也被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錄。然而,由南向北的萊茵河,其下游的風景雖然稍有遜色,但其兩岸的人文歷史卻也獨具特色。

https://p.dw.com/p/HwCR
下萊茵地區的一顆明珠:杜塞道夫圖片來源: Ulrich Otte

全長1320公里的萊茵河起源於阿爾卑斯山的山間小溪,到了下游,發展成寬闊平坦的大河。就在不遠的過去,每當早春或晚秋季節,她就溢出河岸,造成洪泛,但如今,在高高的人工河堤引導下,她乖順而又浩浩蕩蕩地流入北海。萊茵河的中上游有群山交相輝映,但到了下游,兩岸卻是一馬平川,草場、田野、白楊大道一望無際,間或有一戶戶農莊點綴其間,看去令人心曠神怡。河岸左右,無數的河穀草地、枯竭的老河道,安詳靜謐,吸引人們前來歇腳;兩岸的城鎮村落,都有引人矚目的高大教堂或者寺院把守;而星星落落的古老城堡、大戶莊園則表明其建造者當年曾何等富有和顯赫。這裡往西不遠就是大海,海風不斷,推著一片片雲彩,飄過這片大地。

下萊茵地區,其實並沒有什麼統一的界定,地理學家、生物學家、旅遊專家都各有各的說法。我們呢,就從離杜塞道夫市不遠、地處河穀草地中的"赫姆布洛依島"(Insel Hombroich)開始吧。這個島是一座風格別致的藝術收藏館,是一個由建築、雕塑、美術、景觀等不同藝術門類和大自然渾然一體,共同組成的奇妙世界,20多年前由藝術收藏家卡爾.海因裡希.米勒創建。在這裡,黑色大理石雕塑和農家用具並列,池塘之間擺放著中國的漆木桌、柬埔寨的民俗雕刻。米勒的收藏很廣也很雜,非洲面具、布朗庫西的現代雕塑、倫勃朗的銅版畫、馬提斯的寫生畫等等,都被他收藏,並且在這裡搭配別致地展示給觀眾。但島上最與眾不同的是那些星散分佈、兼做陳列館的建築。從外面看,這些展館如同園林雕塑,是擺放在大自然中的一件藝術品;而置身館內,周圍的風光又似乎成為展出藝術品的一部分。室內、室外交相輝映,互為展示,令人不得不驚嘆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創意。館內無人看管、門不上鎖,創建人的本意就是讓觀眾隨意漫步其間,只求感受,不求理解。

Kevelaer Basilika
克萊沃大教堂圖片來源: Rodembusch

下萊茵地區的風景朴實無華,這裡的城鎮在二次大戰期間被夷為平地,戰後的重建工作只重實用不重人文,使各地市容難免有些千篇一律,略顯單調。但,或許這絲單調反倒成為這裡的特色,包括在河堤上悠閒吃草的綿羊、在萊茵河舊支流上紋絲不動的魚鷹、還有偶爾保留的一堵紅磚砌就的老牆,由於反差大,倒更引人注目。

杜塞道夫、杜伊斯堡是下萊茵地區的重鎮,廣為人知。但在《走遍德國》欄目中,我們想專門介紹這一帶那些知名度不高、但卻別有一番情趣的小地方,現在就以小城克雷費爾德開始吧。

克雷費爾德堪稱德國的"絲綢之都"。17世紀,逃亡到這裡的門諾派教徒奠定了克雷費爾德的絲綢業基礎。到了18世紀,在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支持下,這裡的絲綢產業經歷了首次繁榮。德國紡織博物館就設在克雷費爾德。館長蒂策爾教授介紹說:

「二次大戰後,克雷費爾德的絲綢紡織業很快敗落,但在一次大戰前後,這裡曾是德國絲綢、絲絨的生產重地,當時著名的時裝設計大師都到這裡採購布料。可惜這一切已成為歷史。」

Kevelaer - Kerzenkapelle
克萊沃教堂中的蠟燭堂圖片來源: Rodembusch

克雷費爾德今天的市政廳就是19世紀當地著名的絲綢大王馮.萊恩為自己修建的、以古希臘風格的壯觀圓柱相襯的豪宅。德國紡織博物館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收藏著從古到今、來自世界各地的3萬多件藏品。蒂策爾教授介紹說:

「我們收藏的主要是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衣服。一開始,人們收藏的是本地絲綢製品,後來收藏範圍擴大到德國、歐洲、乃至全世界。我們的西非收藏非常精美,最古老的藏品據鑑定有2500年的歷史,出自秘魯。我們還收藏了大量的印尼絲綢,當然還有中國絲綢。可以說,五湖四海的絲綢都匯聚在我們這裡。」

此外,蒂策爾教授介紹道,該博物館還下設一個專門修復歷史紡織品的部門:

「如今我們已經培養了四名修復員,當然主要是為了維護和修復我們自己的收藏的,但我們也接受外單位的委託,修復歷史服裝,比如17、18世紀、甚至更早的古裝,很有意思,但很遺憾,量減少了,因為這項工作很耗時,花費高。」

小城蓋爾登以其自1979年起每年一度的《國際街頭繪畫大獎賽》而聞名於世。據稱,這是全球同類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繪畫藝術家和摹仿家就把小城中心變成巨大的露天畫廊。從一開始,朗格便負責組織該項活動。他介紹說:

「活動期間,大約500多名街頭畫家分佈在市中心,以大地為畫面進行創作。我們分幾組,兒童、青少年、成人各為一組。為了吸引國際頂尖人物前來參加,我們還特別開設了一個大師組。很有意思的是,德國的街頭繪畫看來很有實力,往往是德國街頭畫家最後得大獎,這些人參加義大利或者美國的街頭繪畫節也屢屢獲獎。」

BdT Steinkohlentag in Essen
下萊茵地區的特色樂手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克萊沃是歐洲西北部最大的聖母瑪利亞朝聖地,前來朝聖者終年絡繹不絕。據傳,1641年,本地商人布斯曼在這裡聽到神秘的聲音,隨後他的妻子便看到聖母顯靈。那幅向她顯靈、後來曾有奇跡的聖母像現在就收藏在克萊沃市中心的慈悲小教堂裡,這是一座帶拱頂的六邊形小教堂,從前面走過便可看到裡面的聖像。在它對面,是建於1643至1655年間的蠟燭小教堂,這也是一個朝聖教堂,以克萊沃特有的朝聖蠟燭命名。

離這兒不遠,還有八、九個大大小小的教堂和教會設施。克萊沃每年接待100多萬人次朝聖者。該市市長施蒂畢說:

「朝聖者主要是因為信仰才到我們這兒來的,幾百年來如一日。如今他們乘坐旅遊車成批來,參加一天的朝聖活動,祈禱、做彌撒,包括餐飲,我們都安排有序。」

在德國近一千個朝聖地點中,幾乎沒有哪一個地方像克萊沃這樣,經濟發展和朝聖活動如此密切相關。當地居民兩萬九千人,其中很多人的工作就是生產和銷售各種朝聖物品如聖母像、蠟燭等,當然從事餐飲業的人員也比比皆是。據稱,當地零售業的三分之一營業額都和朝聖有關。但市長施蒂畢堅決反對把經濟發展和朝聖活動相提並論。他認為,關乎信仰的朝聖是最主要的,帶動經濟只是次要但卻令人可喜的"副產品",對此他們並不另作統計。

克萊沃大教堂的管風琴是德國最大的管風琴之一,音色極為豐富,在這裡聽演奏、做彌撒,真可謂是依天籟之音,讓心靈昇華。

作者:Gerd Schmitz/施彥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