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看中國學生留德潮

2002年12月29日

近來,不知刮的什麼風,德國媒體對中國來德學生有不少報導,包括我們德國之聲的德文電視節目,其它電視台和一些全德性報紙。我們在這裡作一個簡單的綜合。

https://p.dw.com/p/32GK
科隆的中國學生高陽在他的學生宿舍前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電視台德語台對兩個來自上海同濟大學、在柏林學習的學生作了追蹤報導,介紹了他們的學習、生活,這兩名學生對來德國學習的觀念和看法。我們在此文中作了鏈接,歡迎點擊觀看。

北德電視台最近也採訪和報導了在北部城市呂貝克一個由石荷州最大企業德萊格公司主辦、州政府支持的中國高中生項目。第一批來自中國的高中畢業生已經來到這裡,參加為期四年的培訓,最終將獲得學士學位。這是德國「碩果僅存」的少量中國高中生項目中的一個。

「時代報」刊登的一篇關於中國學生來德的文章我們已經在德語媒體看中國欄裡作過簡單的報導。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第二選擇」,意思是美國不行了就選德國。

這篇報導中說:「據德國學術交流機構(DAAD)稱,僅去年一年內,德國大學就收到了來自中國的7萬份申請-一個絕對的紀錄。「」德國的中國紀元隨著兩個千年的轉換准時到來。從那以來,這個亞洲的巨大帝國佔了外國在德學生中最大的比例。2001/02這個學年,在德國大學正式註册的中國人達13500人,比上年增長了50%。此外還來了約七千名中國語言生,三至四千名中國科學工作者。這個趨勢今年仍在繼續。」

然而,北京的一個女學生對時代報承認說,她之所以到德國來,是因為已經被美國拒簽了三次。她說,幾乎所有學生的首選都是美國。當然,德國有一個優勢,就是這裡讀大學不要學費。但德國給中國學生的印象是「太嚴肅,人情冷,而且危險。」她還談到了中國媒體經常報導的德國新納粹問題。

DAAD駐北京辦事處負責人施密特多爾先生說:「誰拿到了外國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和簽證,他肯定離開這個國家。」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民意測驗,年輕的中國人中89.5%的學生想到外國去讀書,只有10.5%選擇中國大學。

9.11事件以後,美國對赴美求學的限制更嚴了。一個姓陳的清華大學學生對時代報說,他拿到了兩個美國獎學金,但就是拿不到簽證。出於9.11的原因,美國駐華大使館頒發的學生簽證從2001年的19122個下降到今年的17570個。

這本來對於德國大學來說是一個獲得優秀中國大腦的好機會。德國在物理、化學、工程學方面需要優秀人才來填補空缺。據統計,中國學生來德學成後,留下的佔了三分之二。但是,「在英國和澳洲的大學(在中國)舉辦招生講座,在美國大學代表揣著小冊子和獎學金挖掘最好的學生時,至今沒有一個德國大學敢於邁出這一步。」一個德國駐北京的外交官說,德國大學甚至都沒有考慮做中文網站。DAAD今年秋天邁出了第一步,在北京和另外三個中國大城市舉辦了德國大學展,但第二個大學展根本還沒有列入計劃。

時代報指出,現在中國學生赴德的中介活動陷入了低潮。原因從今年開始,中國要赴德留學的學生都要經過德國駐華大使館27名工作人員的審核。審核的結果,有四分之一的人被拒。

時代報說:「這個審核機構是對中國教育熱的一個典型的德國式答覆。不是去爭取最好的學生,卻去建立一個官僚的障礙,以避免發生最壞的事,即最笨的中國人跑到德國來。這樣一來,德國和中國將會錯過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在美國由於9.11而選擇了自我孤立的情況下,本來出現了一個長期地、系統地建立學術精英的網路的機會。」

「明鏡周刊」網路版也發表了一篇專說中國來德學生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個中國人留學國外的新趨勢:「對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在外國留學只是一個過渡-他們想要將來在家鄉使用和支出他們的知識。」

明鏡網也提到了北京的審核部,它是這樣說的:「德國大學受到特別的喜愛,因為它們跟美國和英國的大學不同的是,它們是不收費的。但是當局為前來德國設置了障礙:由北京的一個學術審核部來審核申請者的可信性。但是,德國大使館已批了的1萬個學習申請表明,人們對德國的喜愛繼續存在著。」

德國駐北京大使館的一名官員對明鏡網承認說,大多數中國學生想到美國去,「但另一方面,德國大學和高校有著良好的聲譽。」

明鏡網還指出,到德國來讀書的中國人那麼多,而在中國讀書的德國人就太少了。去年約有190名法國人在中國讀書,德國人有150名。在著名的上海歐洲國際商學院裡坐著的歐洲人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