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世界大國的誘人魅力

文木(摘編)2016年2月20日

《新蘇黎世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有著共同的目標,他們都想打破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秩序,不過北京的戰略卻更加謹慎。《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

https://p.dw.com/p/1Hz91
Russland Besuch Xi Jinping bei Wladimir Putin
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Reuters/A. Zemlianichenko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周五(2月19日)發表的文章開篇提到了三年前習近平剛上台不久與普丁的一次會晤,指出這兩個國家領導人有著相同的目標:"他們希望能讓自己的國家'重現昔日的光輝'。自冷戰過後世界秩序僅由美國主導的局面是他們的眼中釘。"

作者Nina Belz寫道,先是克裡米亞,接著是敘利亞,俄羅斯近來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普丁試圖通過軍事行動將世界秩序的中心向俄羅斯方向傾斜。……普丁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動作大概讓北京皺起眉頭。軍事介入一場衝突--無論是內戰還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這與中國外交決策的基本前提相悖。自從中國小心謹慎地進一步向外界開放以來,不干預別國內政是北京使用的主要準則。"

文章接著寫道,經濟利益左右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從習近平頻頻出訪他國就可見一斑,隨著中國的經濟放緩,除了原材料之外,中國公司也現在十分注重投資機會:"歐洲成了中國在海外投資的一個新地區。經陸地和海運從北京直達歐洲的'一帶一路'囊括了各種基礎設施項目,這不僅幫助了中國國有企業減輕產能過剩的負擔,也讓中國產生影響,建立依賴關係。"文章接著寫道,中國希望能夠以亞投行或者上合組織這樣的行動來打破西方主導國際秩序的局面。雖然北京與這個目標的距離尚遠,不過習近平的自信有著廣泛的地基做後盾,這一點上他遠強於普丁:"雖然中國的經濟放緩,但是1年多以來,俄羅斯的經濟大幅衰退。低廉的油價更是讓其雪上加霜。"因為烏克蘭問題,西方對俄羅斯進行了制裁:"如果西方與俄羅斯也像與中國那樣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恐怕制裁就難以實施了。"

China AIIB Entwicklungsbank Eröffnungszeremonie
由57國加入的亞投行於今年1月16日正式開業。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L. Weibing

讓人傾倒的魅力

這篇標題為"世界大國的魅力" (Der Duft der Weltmacht)的文章最後指出,世界大國有著誘人的魅力,不過這也是一條孤寂之路:"歷史上,英國通過海洋發展為一個世界大國。美國利用二戰戰勝國的優勢成為世界大國,並且創建了國際安全和金融體系的結構。華盛頓由此廣泛地發展了文化影響力,這一點,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至今都沒有做到。俄羅斯的賭注是軍事上的不可預測性,問題是,這長期會給克里姆林宮帶來什麼樣的益處。不過暫時的情況來看,普丁就像一位來訪的不俗之客,不請自來地坐在桌旁強迫大家聽取他的看法。相比之下,習近平卻靜靜地坐在一旁,只要有不表態的可能,他就保持沉默。中國早就成了國際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南德意志報》則注意到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文章指出,安徽省現今出台了"痛經假"的新政策:女職工可通過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向用人單位申請"痛經假",帶薪休息1至2天,作者寫道:"安徽已經是第三個實施這項政策的中國省份。另外,今年三月,中國首部反家暴法也將施行。儘管如此,中國女權人士的情況堪憂。中國政府曾毫無預兆地打壓女權組織,大約一年前,五名女權主義者被捕,三個星期前,一家北京知名的婦女法律援助中心被迫關閉。""痛經假"或產生反效果

Symbolbild - Bauchschmerzen
圖片來源: Fotolia/absolutimages

作者Kai Strittmatter指出,雖然有著男女平等的說法,不過在保護女性和女性的升職來說,這一條並不總是能夠得到貫徹。許多中國男性覺得舊時代更好:"中國的社會在一些方面變得更為保守,有時甚至可以用倒退來形容。有公司的招聘啟事上清楚地要求,要招漂亮、年輕、個子高挑的女性。有權勢的男性和富豪們認為找情婦合情合理,許多妻子也認為自己必須容忍小三的存在。"

標題為"情婦特權"(Konkubinen bevorzugt)的文章採訪了北京的一家無政府組織負責人,她對"痛經假"表示質疑:"這個政策是否真的能夠保護女性,讓女性在職場中受益,我對此表示懷疑。"文章指出,有擔心認為這個政策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因為擔心帶薪休假壓力過大,僱主有可能多了一個不僱用女工的理由。至少在中國領導界的最高層還不用做出這樣的擔心:到現在還沒有一名女性躋身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行列--這個中國最高層的領導機構從來都是一個男性聯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