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同中國打交道還有很大空間

李魚(報摘)
2019年1月14日

在對待中國方面,《南德意志報》認為,既不能搞冷戰,也不能太天真;在氣候環保領域,《日報》採訪的德國老環境部長感嘆中國進步,德國停滯不前。

https://p.dw.com/p/3BWm6
China Bundespräsident Steinmeier in Beijing
德國的經濟增長取決於中國經濟的成就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呼籲在應對中國的問題上,德國不可效仿美國的做法:

"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後,中國熱過去了,氛圍開始轉變。中國咄咄逼人的架勢讓許多國家感到不安。去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有關華盛頓中國政策的講話,像是宣示冷戰的開始。"評論接著寫道:

"德國不可以此為樣板。在歇斯底里和過分天真之間,還存有很大的同中國打交道的空間。使用華為技術營造國家的5G網路確實要畫上一個很大的問號,然而,中國不該變異成新的敵對形象。恐懼不是良師益友。"

文章認為,外界對中國的恐懼,來自中國本身:北京在全球的投資讓許多國家深陷債務危機;在南中國海,中國聲稱對經由重要商道的大片海域擁有主權,在遭到國際仲裁法庭否決後,中國拒絕接受裁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民主化的台灣問題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表示不放棄武統選項;而在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抓後,北京肆意逮捕了多名加拿大公民。

文章寫道,"批評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但需要的不是對峙,而是一個融入(中國)戰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第二大經濟體。同地球變暖、各種國際危機進行的鬥爭中,已無法放棄同北京的合作。此外,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過去幾十年裡,德國工業在中國投資累計數十億歐元,也賺得了豐厚的利潤。德國的經濟增長取決於中國經濟的成就。"

在作者看來,情況也並非糟糕透頂,"通商帶來改變的戰略並沒有失敗。中國國內很少有人對習近平主席的封閉政策感到滿意,他也對自己的國人增加了打壓的力度。因此,美國收緊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制度以及普遍對中國人持懷疑態度,是錯誤的做法。"

到深圳購買電動大轎車,夠丟人的吧

《日報》對前聯邦環境部長特裡亭(Juergen Trittin)作了專訪。以下是部分有關中國內容的節選:

Bundesparteitag Grüne
德國前聯邦環境部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日報:中國為可再生能源投資巨大,僅在2017年,相關投資額就大約為1260億美元。您為此感到高興嗎?

特裡亭:對氣候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中國人懂得了:如果繼續依賴化石能源,污染環境,長此以往,會阻礙經濟增長。毒化的河水,缺水以及空氣污染,都給人民帶來災難。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是德國的10倍之多。

日報:德國應向中國學習?

特裡亭:中國明白了,而我們還在後面蹣跚而行。柏林市交通、環保部長君特(Regine Günther)飛到深圳去訂購電動大轎車,夠讓德國丟人的吧。深圳人口有1250萬,電動大轎車的使用量全球第一 ...... 中國重視氣候保護,也是出於工業政策動機。你不能對此視而不見:這裡涉及到爭取工業和地緣戰略上的優勢,同川普的"美國優先"沒什麼區別,在中國它叫做"中國2025"。

日報:提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問題:一黨專制在積極保護氣候問題上甚至更為行之有效?

特裡亭:中國看上去有貫徹政策的優勢。中共領導人關閉了老舊的企業,因為它們不適合新的增長戰略。從上往下,一聲令下,就完成了。工作崗位不重要。但這樣做卻也容易在決策上失誤,並產生嚴重後果。這樣看,中國的氣候成績也是毀譽參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