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噤聲不得人心 鎮壓造就港獨

文山 摘編
2019年10月17日

周四的德語報刊質疑了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不提示威運動、只提房屋政策的做法。《法蘭克福匯報》擔心,港府與北京正在逼迫年輕示威者走向「港獨」。《南德意志報》認為,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強硬反應,恰恰表現出了北京的軟弱。

https://p.dw.com/p/3RRoc
Hongkong Lady Liberty Statue Lion Rock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香港年輕人越來越想追求香港獨立,不管是對於哪一方,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跡象圖片來源: AFP/A. Walla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以"中國希望對抗"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香港人對北京的仇恨情緒正在往極端的方向發展,年輕人越來越想要追求香港獨立,不管是對於哪一方,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跡象。

"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不會讓政府付出太多代價。但是,習近平顯然認為,這樣的讓步意味著示弱。他可能擔心,這會讓中國內地的民眾也鼓起示威的勇氣。也有可能,習近平想要扼殺近年來香港人的反抗精神。據說,在北京領導層內部,已經有人在要求報仇。"

"香港示威者也知道,一旦北京全力反擊,將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命運。示威者認為,只有通過極端行為才能加大對政府的壓力,因為後者對和平示威根本不做回應。示威者的這種怒火,也體現在'私了'中。他們用很成問題的理由,為破壞商店、地鐵站的行為開脫。只因政見不同而遭到毆打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這場示威運動沒有領袖。要是有的話,領袖早就被送進監獄了。無領袖的示威也導致了這場運動無法與示威者內部的暴力分子割席。示威者現在考慮的都是些戰術問題,他們缺少一份多少也考慮到北京利益的戰略。示威者揮舞美國國旗,還將香港宣揚成民主與專制之間新冷戰的前沿城市,這一切都正中中國宣傳機關的下懷,後者根本沒把示威運動視作合理訴求的表達,而是認為示威者都是協助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幫兇。"

"在絕望中,一些示威者開始盼望中國動用軍隊。在他們的末日幻想中,他們將能在香港的廢墟上打造一個民主社會。誰要是聽任這種思潮發展,那麼,香港的一切自由權利都陷入危險之時,也請不要驚訝。目前,香港的自由程度依然超過中國其他地方。"

"對北京的仇恨情緒,已經有了內在的動力。這讓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想要追求獨立建國。示威者譜寫傳唱的《願光榮歸香港》,其意境可以與任何一首國歌比肩。學生群體現在則開始研究政治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理論:民族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首林鄭月娥除了許諾改善住房政策,卻拿不出什麼更好的措施。彷彿只要用錢就能夠收買示威者,讓他們放棄自己的理想。如果北京的當權者無法在強硬手段之外盡快拿出構築信任的新措施,那麼,香港的這場運動,則會走向一個對各方都異常苦澀的結局。屆時,中國將輕易地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廢除'一國兩制'這一樣板工程。"

China Nationalfeiertag - Flagge Tiananmen Platz in Peking
《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中國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能告訴世界,今後中國到底會怎樣在國際事務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 Frayer

《南德意志報》駐華記者以"中國的強硬其實是軟弱"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沒能告訴世界,今後中國到底會怎樣在國際事務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

"即便中共當局成功地對許多國家施加了壓力,從長期來看,這種強硬的姿態在政治層面上依然是弊大於利。眼下的台灣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北京如今逼迫全世界的企業都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在從前,即便對不少台灣人而言,香港的'一國兩制'也是可以接受的。現在,中共的全面權力訴求、頤指氣使的姿態、強硬的香港政策,導致了疏離北京的蔡英文總統能夠在明年1月連任。幾個月前,蔡英文還被認為連任無望。中國沒法贏得人心,所以就想禁止人們張嘴。在自由社會中,這種做法行不通。"

"問題在於,至今為止,中國政府除了脅迫、經濟制裁、威脅,並無其他的外交手段。北京沒法告訴國際社會,它今後將如何扮演一個建設性的角色。北京面臨的壓力越大,它為貫徹自己利益而對外發起的回擊就會越猛烈。在香港問題上,北京對外國批評做出的激烈反應,就是這種回擊的開端。"

"在5G網路建設等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上,如果德國還想保有行動能力,就必須要有一份清晰的中國戰略。雙方應該適用相同的游戲規則,長期來看,德國還應該減小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目前,德國政府把這些問題交給德國經濟界自己去處理。而北京恰恰利用了德國的這種開放。中國政府早就明白,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下,企業能夠自由地運作。中國於是允許外資企業在華進行巨額投資,因為北京認識到,外國公司一旦與中國掛鉤,就也會對中國惟命是從。中國人想對了,如今,德國企業的老總是中共最忠誠的戰士。"

"其實,這一切還沒像某些德國企業所講的那樣毫無希望。即便北京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經濟上,中國依然需要外國的技術和投資,中美貿易戰也增加了對北京的壓力。中國需要開放,至少是其他國家的開放。所以,德國應該在面對中國時,採取更為清晰的姿態。近期北京如此地蠻橫,也是因為中國的夥伴們心甘情願地諂媚。視而不見、自我審查幾乎成為了常態。長期來看,這種狀況對於德國社會的自由基本權利也構成了威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