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富足的城市為何會鬧革命?

文山 摘編
2019年10月29日

香港的動蕩,與加泰羅尼亞、智利等地的動蕩,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繫?《標準報》認為,這些富裕城市爆發了示威,讓傳統經濟學指標顯得過時。《世界報》則指出,不論是香港,還是加泰羅尼亞、聖地亞哥,我們都不應把示威僅僅歸咎於經濟因素。

https://p.dw.com/p/3S9DI
Hongkong Proteste Katalonien Solidarität
香港示威者10月24日舉行了聲援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的集會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為什麼富裕的城市裡會有民眾造反"為題,刊發了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指出,近期不斷發生示威乃至演變成騷亂的巴黎、香港、聖地亞哥,都是人均GDP排名相當高的富裕城市。作者認為,這說明傳統的GDP、人均收入等經濟學指標,已經不再能真正反映民眾生活的福祉程度。

"一年前,法國总统馬克宏提高燃油稅後,巴黎陷入了示威和騷亂之中。今年3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了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之後,這座城市也陷入了動蕩。最近,智利總統宣佈要上調地鐵票價,首都聖地亞哥也爆發了衝突。每場示威都有著不同的當地背景,但是總體上卻在敘述同一個故事:民眾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民眾普遍認為社會流動性降低,這兩種感受一旦結合,就會爆發出相當的能量。"

作者注意到,巴黎、香港、聖地亞哥的人均收入位居前列,而這三座城市居民對生活、個人決策自由的滿意度,卻在全球排名中顯著落後於各自的收入排名。諷刺的是,許多智庫還將香港评为全球範圍內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城市。"然而,在牽涉到個人決策的自由時,香港民眾卻非常失望。在這三座城市,年輕人已經對價格合理的住房、體面的工作失去了希望。香港的房地產泡沫程度全球領先,智利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經合組織裡排名第一,法國的精英階層家庭背景則能夠給他們孩子的一生提供巨大的便利。"

"而這三座城市的抗議浪潮,又帶來了哪些教訓呢?三地的政府都對抗議感到十分吃驚,他們都沒能預見到,看似普通的政治措施竟然能引發如此大規模的社會爆炸。也許,最重要的教訓是:評價民眾福祉的傳統經濟學指標完全不足以評價真正的民眾滿意度。人均GDP只能反映出一個經濟體的平均收入水準,但是對於收入分配形式、民眾對公平以及個人財政狀況的主觀感受則完全沒有體現,而這些因素都能對總體的生活品質、對民眾信賴政府的程度起到很大的影響。"

文章呼籲,為了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必須在傳統的經濟學指標之外更加重視民眾生活滿意度等主觀指標。"每一個社會都應當掌握民眾的脈動,認真對待社會不安定以及互不信任的源頭因素。不顧公平、不顧生態可持續性的經濟增長,只會造就社會不安定,而非民眾的幸福感。"

Chile Protest
公共運輸票價上漲引發的抗議,演變成了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大規模騷亂圖片來源: AFP/J. Torres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輸出革命"為題,刊登了由斯洛維尼亞知名社會學家、哲學家齊澤克(Slavoj Žižek)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全球社會如果不能發動一場變革來應對民眾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香港、加泰羅尼亞、聖地亞哥的動蕩就會成為今後的新常態。

文章注意到,近期中國官方媒體發動了一場攻勢,認為加泰羅尼亞、智利聖地亞哥等地的示威與騷亂都是受到了香港示威者的啟發及鼓舞而產生的。"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牽強,但是,認為香港示威與加泰羅尼亞、智利、厄瓜多爾、黎巴嫩、法國等地的抗議浪潮毫無關係,也同樣是武斷的。這些地方的抗議浪潮,都是由當局的某一項措施而引燃了民眾的普遍不滿情緒,進而失控。在法國,導火索是提高燃油稅;在香港則是逃犯條例修訂案;在智利是公共運輸票價上漲;在加泰羅尼亞則是獨派政治人物被判重刑。民眾的不滿情緒顯然已經蓄積了很久,只需一根真正的導火索就能爆炸。而且,這種不滿情緒之深刻,即便作為導火索的措施被取消後,仍然能持續。"

"有兩個特殊之處必須要引起注意。第一點是,中共當局的潛台詞是呼籲面臨民眾反抗的各地政府保持團結。北京正在警告西方不要忽視本國內部的民眾不滿情緒,彷彿中國與意識形態、地緣戰略利益迥異的西方找到了共同利益:維護自己的權力。第二點是:這一波示威並非發生在貧困、衰敗的國家,而是在相對富足的、往往被認為是經濟上成功的地區。"

"儘管這些示威都有社會不公平的因素,但是我們卻不應當將它們只歸咎於經濟原因。示威者所表達出來的訴求,都體現出如今民眾對社會有著更高的期待。這種期待也包含了個人自由、尊嚴等非經濟層面。'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貧困'、'保持國家主權完整'等從前習以為常的觀念,現在則被認為是錯誤的。民眾越來越希望能夠抗擊這些舊觀念。"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