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對華策略 對前蘇聯的緩和政策是上選

2024年3月29日

面對中國這個競爭對手,美國應該如何應對?《新蘇黎世報》發表的一篇客座評論指出,21世紀的地緣政治分歧越來越似冷戰時期,但對手的角色從莫斯科換成了北京。這對西方來說意味著什麼?何種策略才是最好的選擇?《世界報》則關注到中國的紅海囧境。

https://p.dw.com/p/4eG94
2019 年,季辛吉在北京發表演講時曾稱,美中兩國正處於冷戰的「山腳」。
2019 年,季辛吉在北京發表演講時曾稱,美中兩國正處於冷戰的「山腳」。圖片來源: daniel0Z/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曾試圖通過緩和政策在一系列問題上對前蘇聯產生影響。他希望將蘇聯似乎想要的東西,比如獲得美國技術,與美國明確想要的東西,比如在越南撤軍上提供支持,聯繫起來。與此同時季辛吉也準備好表現出強硬的一面,每當蘇聯試圖擴大其勢力範圍時,例如在中東或撒哈拉以南地區,美國都會發聲。簡而言之,正如季辛吉自己所說: 緩和意味著,既要威懾又要共存,既要遏制又要努力緩和。」《新蘇黎世報》本周五(3月29日)發表的一份評論這樣寫道,文章接著指出, 如果說這種務實的態度在五十年後仍能引起共鳴,那是因為,華盛頓的決策者們顯然對中國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拜登總統和他的國家安全團隊顯然願意嘗試現實版的緩和政策。雖然美國和中國是競爭對手,但核時代和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等因素,迫使他們必須共存。」

該文章的作者是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他接著指出,緩和政策當時在美國內部存在爭議,上世紀70 年代末,美國鷹派對季辛吉的做法感到不滿。共和黨人普遍抱怨只有蘇聯方面從中獲益。作者認為,考慮到 1969 年美國所面臨的困境,彼時的緩和政策是合理的:「美國沒有能力打贏越南戰爭,正遭受通貨膨脹之苦,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各領域都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這種情況下,華盛頓無法對莫斯科採取強硬態度。」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逝世

評論認為緩和政策並不意味著,如批評者所稱,信任或姑息蘇聯。而是承認美國的能力有限,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降低核戰風險,並給美國爭取恢復的時間:「這一政策取得了成功。緩和政策使美國得以重整內部秩序,穩定國際局勢。經濟很快得到了發展,而蘇聯則無法做到這點,這創造了經濟和技術優勢,從長遠來看,使華盛頓在冷戰中取得了勝利。」

這篇客評的標題是《對華政策:對前蘇聯的政策告訴了我們最佳的戰略》(China-Politik: Der Umgang mit der Sowjetunion verrät die beste Strategie),作者寫道:「鑑於緩和政策的成功(這一策略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我們不禁要問:能否從中汲取與中國競爭的經驗?季辛吉本人顯然是這樣認為的。2019 年,他在北京發表演講時曾稱,美中兩國正處於冷戰的山腳。2020 年疫情期間,他已經用山頂來形容。去世之前,季辛吉2023年曾警告說,若中美發生新冷戰,將比第一次冷戰更加危險。AI等技術的進步賦予武器更多自主權。季辛吉呼籲兩個超級大國限制存在的風險,並特別要避免就存在爭議的台灣問題上發生潛在災難性的對峙。」

文章接著指出,與 "緩和 政策1.0 "一樣,新的緩和政策並不意味著向中國讓步,更不意味著期待中國做出改變:「它將意味著無數次談判:軍備控制(迫切需要)、貿易、技術轉讓、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監管和太空準則。」

作者接著提到台灣:「就台灣問題而言,超級大國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拾季辛吉的老說法:同意雙方有分歧。然而,必須清楚的是,緩和政策並非萬能之藥。20世紀70 年代,人們對它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它也被過度頻繁使用。作為一種策略,它無疑為美國爭取到了時間。然而,這一步棋也可能過於冷血地犧牲了棋盤上看似不那麼重要的棋子。」

評論指出,拜登政府沒有用緩和政策的說法,而是選擇了一個新詞「去風險」,作者寫道:「新冷戰的起點是不同的,部分原因是,超級大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性更強了。然而,在如今的條件下, 20 世紀的策略可能就是現在的最佳選擇。」

《中國如何在紅海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Wie sich China im Roten Meer selbst ins Knie schießt)《世界報》本周五發表的一篇文章以此作為標題,文章寫道:「通過購買伊朗石油,中國政府間接資助了胡塞武裝,而胡塞武裝正在嚴重擾亂國際航運。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因為中國經濟依賴於順暢的供應鏈。」

作者寫道:「伊朗約 90% 的石油買主是中國,其中也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精銳部隊聖城旅的原油。聖城旅負責德黑蘭在海外的軍事行動。他們在整個中東地區訓練和資助與伊朗有關的政治恐怖組織,包括黎巴嫩的真主黨和葉門的胡塞武裝。一位情報官員告訴政治雜誌《Politico》,胡塞武裝襲擊國際航線,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國家是中國。這位官員說'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在砍自己坐的樹枝'。」

「多年來,中國一直從伊朗被國際孤立的狀況中獲益,中國公司在購買伊朗原油時享受大折扣。」 作者Matthew Karnitschnig接著寫道:「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裝曾承諾不攻擊中國船隻。然而,這個禮拜,中國油輪黃浦號遭到了胡塞武裝的導彈攻擊。這艘在巴拿馬註册的中資船隻受到輕微損壞。」

文章指出,目前尚不清楚胡塞武裝是否知道這艘船的來歷。不過,這次襲擊證明了,中國通過購買石油間接損害了自身利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