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批評的任務非你莫屬

雨涵(摘編)2016年3月22日

對於高克訪華期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在提出批評方面,德語媒體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共識:不管北京聽不聽得進去,但高克仍是提出批評的最佳人選。

https://p.dw.com/p/1IHim
China Peking Joachim Gauck Besuch Verbotene Stadt.
高克參觀故宮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Kumm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二的德語媒體繼續關注總統高克的訪華行程,《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刊登的文章《雷鳴般的禮炮和輕柔的語調》(Kanonendonner und leise Töne)開篇寫道:"這不是一次享受的旅行,況且它的篇章還恰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開啟。周一,在1989年民主運動被鎮壓的地方,響起了歡迎高克總統的禮炮。轟鳴的禮炮聲和德國國歌交織在一起,讓人彷彿聽到了戰場上的硝煙彌漫,這種聲音在廣場上回蕩,包圍了站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旁邊略顯矮小的高克。飄揚的紅旗、儀仗隊、火炮,這不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場合。"

在高克訪華期間,外界最為關注的就是他與中方領導人談些什麼,又會提出哪些批評性的意見。不過到目前為止,從媒體的報導來看,人們並未從這位德國總統的表態中聽到什麼格外清晰的聲音。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中問題所在:"如果在這次訪問期間,一開始並不能聽到多少批評語調,那也是因為這次陪同總統訪華的記者團隊不被允許參加那些較為敏感的會見--這是主人一方的意願。"

儘管如此,作者認為,一向在民權領域不會壓低語調的高克,這次在訪華的一開始還是選擇了謹慎。"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禮炮歡迎儀式之後,他(高克)和習近平一起坐在一間像是給巨人居住的龐大會議廳裡會談。'亞洲大國和聯邦德國能夠有這樣平衡而融洽的關係,令我感到十分滿意',高克說,'我們完全是抱著積極心態和好感看待中國崛起的。'儘管兩國'體制不同',但是卻能'互相理解'。"

最合適的人選

而《日報》(taz)則對高克總統在北京會見維權律師和人權人士的行動予以高度贊賞。該報周二發表的署名評論文章寫道:"完全出人意料的是,他成功地於周一晚間在德國駐北京大使館會見了中國的維權律師和人權人士代表。原本中國國家安全機構已經出動,想要制止這次見面。兩年前,副總理嘉布瑞爾的這一計劃就遭遇了失敗。"

China Deutschland Joachim Gauck spricht mit Menschenrechtsanwälten in der Botschaft in Peking
高克會見維權律師莫少平圖片來源: Shang Baojun

作者繼續指出,高克作為聯邦總統,與政府首腦訪華所面臨的局面也不盡相同:"在訪華之前高克就已經明確表示,他的中國之行於其他歐洲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將會有所不同。比如英國首相,早就不提那些有關人權侵害的事情了。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則是關起門來跟北京方面提一些個別異議人士的案例。但對於她來說,促進兩國的經濟合作還是主要任務。"

"自然,與總理不同,高克因為沒有行政權力,所以不會在中國簽署什麼貿易合作協議。所以人們也懷疑,中共領導人會不會把高克的警示之言放在心上。"--然而作者筆鋒一轉指出,儘管如此,在中國內部政治氣氛持續緊張的今天,高克的批評才顯得格外要緊。 "因為這種內政的強硬趨勢早已經影響到德中關係。因為兩國關係中一個重點,就是社會層面的交流。然而現在駐華的外國基金會、研究所和非政府組織目前都面臨巨大的壓力。即使是有著數十年傳統的科學界合作也受到了不利影響。"

在這一背景之下,作者最後總結道:"出於其個人履歷的原因,高克正是對中國領導人提出一些不愉快話題的最合適人選。他也深知該如何最好地利用這一機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