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改革四十載 今後何處去?

達揚(摘編)
2018年12月20日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給中國領導層帶來了成功的喜悅,但他們卻拒絕反思歷史,總結教訓。這無疑會給中國的未來增添了不確定性,至少《法蘭克福匯報》評論這樣認為。

https://p.dw.com/p/3ARky
China Rede Xi Jinping 40. Jahrestag Reform und Öffnung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四十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進程,不僅改變了中國,也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然而,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周年紀念,似乎在西方並沒有引起應得的關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中國"改開"四十周年紀念沒有引起西方足夠的重視,並不是西方人不願意承認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主要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拒絕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這篇題為《中國向何處去》的評論寫道:

"對於一個如此重大的周年紀念,本應對這段四十年的歷史展開深入的討論,比如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麼教訓,經歷了哪些挫折以及走了哪些彎路等等。但是,中國並沒有這樣做。中國共產黨一向嚴格掌控對歷史的評判權,他們根據自身的需要改寫歷史,以確保其執政的合法性。但是,中國領導層此次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慶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勝利主義情緒,以及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把自己描繪成這段歷史的英雄人物的當仁不讓,仍令人嘆為觀止。

一年前,有黨的幹部對'大躍進'心態提出警告。毛澤東時代狂妄自大的'大躍進'最終造成了數千萬中國人死於非命。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的羅建波撰文指出了中國'大國心態的不成熟'以及'對自身發展成就的某種盲目樂觀和自滿'。他呼籲認真吸取'大躍進'的教訓。然而,吸取教訓本身卻是一個禁忌話題。記錄大飢荒慘狀的《墓碑》在中國成了禁書。而造成這場大飢荒的始作俑者的肖像卻仍然高懸在在天安門城樓上。"

Zum Buch Die Republik auf dem Platz des Volkes – Tagebuch Mai / Juni 1989 FLASH-GALERIE
明年中國將引來一系列敏感紀念日。圖為三十年前北京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上集會。圖片來源: 64memo

評論指出,明年中國將迎來一系列敏感的紀念日,如"五四運動"百周年紀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以及中共建政70周年。可以想見,有些歷史事件會被隆重紀念,有些則會被打入冷宮。在中國,對歷史的這種區分對待,並非新鮮事。但是,習近平上任之後,自由討論的空間顯然進一步縮小了。文章接著寫道:

"正因為如此,世界眼中的中國和中國的自我認知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大。前不久,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華期間曾對中國大學生發表演說,當他為了架起文化橋樑,在演說中提及一些中國思想家時,眼前的中國學生們卻是一臉茫然。因為學生們並不瞭解他提到的這段中國歷史。同樣,當西方人談論台灣和達賴喇嘛時,中國大學生們也同樣感到無法理解。"

經歷了四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今後將朝向什麼方向發展,也是《南德意志報》關注的話題。該報以《蘭博政策取代改革開放》為題,闡明習近平如果繼續推行其擴張政策,改革開放的成就有可能會被毀於一旦。文章寫道: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基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以及對私營經濟的信任。而北京極具進攻性的工業政策卻總是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即任何一件境外收購都會被認為背後有中國政府的影子。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已經不再是中國創新力的反映,而成了北京不公平競爭的代名詞。首席財務官目前正遭美國調查的華為公司就是一個例證。政府慷慨地為一些公司提供補貼,如此背景下取得的經濟成就很難持久,這樣扶持起來的企業也很難擁有競爭力。

China Huawei Filiale in Beijing
華為受阻也反映了各國對中國地緣政治擴張的擔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習近平主席的蘭博政策(蘭博是八十年代好萊塢影片一名威猛高大的孤膽英雄 - 編者注)已經令中國陷入了一個困難境地。全球範圍內,對中國利用其經濟實力實現地緣政治野心的擔憂變得越來越普遍。隨著華盛頓同北京之間敵意的不斷加深,中國政府必須向本國民眾證明,中國確實像習近平主席歷來聲稱的那般強大。很多人批評說,習近平可能過早地暴露了實力。畢竟中國還離不開來自國外的技術。現在隨著歐盟和美國提高中資收購的門檻,中國進一步崛起的道路也將變得更加艱難。中國無疑是全球化進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在貿易爭端中表現出了願意對美國讓步的姿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