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精子庫告急!中國男性咋了?

2016年12月1日

中國男性精子品質急劇下滑引發德語媒體關注。《南德意志報》刊文分析中國精子庫"告急"的原因。《明鏡周刊》關注中國年輕HIV感染者迅速增加的現狀。

https://p.dw.com/p/2TbhX
Befruchtung einer Eizelle Grafische Darstellung
圖片來源: Fotolia/Sashki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男性的精子品質令全國感到擔心。因為"它們"決定著祖國的未來。《南德意志報》在世界愛滋病日當天刊文詳述了中國捐精現狀。文章一開篇先是介紹了對捐精者的要求,"在中國,要是哪個男性希望捐獻精子,那麼他的身高不得少於1米65。年齡在22歲到45歲之間。不鼓勵外國人、同性戀、及抽煙飲酒者捐精。捐精者最好有大學學歷。所有這些都是對潛在捐贈者的限制。現在中國研究人員發出警告,中國男性捐贈的精子品質在迅速下降。"

文章接著介紹說,"湖南省耗時15年的一個研究顯示,2015年湖南捐精的年輕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精子足夠健康,有資格捐贈。而在調查剛開始的2001年時,還有超過半數的申請者的精液合格。山西省2015年800名捐精者中,只有106人合格。"

"多年來,中國醫生觀察發現,不孕不育的情況越發嚴重。2012年,不孕不育的患者佔育齡人口比例的12.5%。20年前的不孕不育患者僅佔3%。這也意味著:對捐精的需求急劇增加,但同時健康的精子越來越難獲得。育齡夫婦等待精子的時間長達兩年。上海精子庫今年春天因承諾為捐精者提供新款蘋果手機作為酬勞登上了新聞頭條。中國目前的22個精子庫均隸屬國家,捐精者為'志願者'。"

"專家和像《環球時報》這樣的媒體將不孕不育視為排在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後的全國第三大疾病,這說明問題有多嚴重。年輕夫婦要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還提倡孩子成人後有應承擔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義務。至今孟子的儒家思想仍在中國社會發生影響,因為該國的社會福利結構幾乎沒有擴大。"

文章作者認為,"許多城市越來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事實是,中國女性生育年齡也越來越晚。在北京大學醫學院從事30年泌尿外科臨床的張志超(音譯)醫生表示,中國男性的精子飽受壓力和環境污染的痛苦。"

作者引述2013年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的一項精子研究報告稱,受污染和含有毒化學物質的食品,及空氣污染是影響精子品質的元兇。"大學生把全部時間用來學習,幾乎沒有體育運動,再加上巨大的壓力,使得大學生的精子品質下降。"

AIDS-Tag in China
圖片來源: AP

性禁忌帶來的危害

《明鏡周刊》線上關注中國年輕HIV感染者迅速增加的話題。文章開篇介紹了記者在北京三裡屯一條街看到的景象,文章寫道,"三裡屯一條小街上,彩虹旗在冬日的風中搖曳。彩虹旗是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人群體的象徵。雖然在中國能看到這樣的彩虹旗,但社會卻羞於向性取向的多樣性敞開大門。青少年對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知之甚少,其結果是:年輕男性的HIV感染者數量上升。"

作者寫道:儘管總體來看,中國愛滋病感染人數仍較低,中國14億人口中約57.7萬人是HIV感染者。中國HIV感染者開始出現在男同性戀這樣的高危險群,而且感染者人數剛開始上升。

"由於年輕女性缺乏性教育,導致其他問題的衍生。世衛組織代表駐華代表施賀德(Bernhard Schwartländer)介紹說,每年中國有約1300萬女性墮胎。每五個性活躍年輕女性中就有1人至少有過一次墮胎經歷。至少三分之一中國人在第一次進行性生活時不使用任何避孕措施。施賀德表示,但鑑於沒有得到確切訊息,因此他們無法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促進性別平等的北京婦女傳媒監測網路組織負責人熊靜表示,學校的老師可能擔心,如果和學生們談及性,就會讓他們過早發生性關係。"

文章對此寫道,"熊靜認為,實際上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性的訊息,只不過不總是正確的或最好的。中國社群網站不斷散播避孕藥失效,影響健康的傳言。因此,熊靜呼籲將性教育作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尤其是男學生,他們幾乎很難在中國接觸性話題。"

嚴嚴(摘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