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經濟冷卻期的「風險與機遇」

王凡(摘編)2015年8月10日

德語媒體周一關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明顯降溫」,以及這可能給西方工業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

https://p.dw.com/p/1GCnS
China Kohle Lianyungang Hafen Import Import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幾周來,中國總理李克強一直在談'新常態',宣揚曾經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歷史",《南德意志報》一篇名為"李克強指數"的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文章表示,7%的增長成為中國政府的新目標,然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這個新目標還是定高了。

"在過去數年裡作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主力的中國經濟,如今明顯失去了動力。"《南德意志報》文章援引該報告說,北京領導層低估了經濟冷卻的規模,這造成了經濟景氣硬著陸的可能性增加。

文章隨後質疑了中國官方所發布經濟數據的準確性。"總理李克強也早在2007年就對美國外交官稱,他並不太信任官方數字,而是寧可看另外三個指標:能源消耗量、貸款發放量和鐵路貨運量"。基爾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中借鑑了這幾個指標,而"克強指數"顯示出中國經濟"明顯的冷卻"。

China Ministerpräsident Li Keqiang Pressekonferenz in Peking
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恰恰這一點可能迅速給中共帶來問題,因為是經濟繁榮為其提供了執政合法性。因為擔心經濟急速冷卻,李克強的前任溫家寶與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共同推出了一份大規模的景氣計劃,以便削弱西方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該計劃在短期管用了。然而今天呢?"

文章援引基爾研究所報告表示,計劃如今導致了巨額負債、工業資本過剩、房地產市場過熱。"與此同時,股市的最新發展體現了中國政府在控制金融市場穩定方面的能力界限。(公眾)對於中共的信心大打折扣。"

中國經濟冷卻給歐洲帶來"機遇"

《商報》8月10日的一篇名為"風險與機遇"的評論在開頭寫道: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神話和官方增長數據的懷疑正在增加,增速短期回落至約5%以及中期繼續回落確實可以想像。

"中國從一個靠投資、出口拉動增長的雄心勃勃工業國轉型為內需不斷擴大的知識型經濟是一個棘手的任務。為了避免轉型期經濟增速的劇烈下滑,中國國家領導層再次拿出大型基建項目。而在幾年後,前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將會導致勞動市場的人力不足。"

China Schiffbauer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Yu Fangping

"中國經濟持續冷卻對於世界經濟、特別是歐洲意味著什麼呢?"文章表示,首先澳洲、巴西等原材料出口國將體會到中方需求的下降。其次,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減弱。另外,中國進口減少、再次增加出口,這包含高新技術領域。中國鋼鐵製造商會在全球市場上壓低其產品價格,因為國內的工業建築領域的需求減少。

中國貿易結構變化將會壓低原材料價格,文章寫道。漢堡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工業原材料價格指數在今年7月達到6年來的最低水準。去年下半年原油價格的減半雖然主要是因為供給過剩,但中國需求不旺將會讓致油價長期保持低水準,甚至進一步下降。"從這一點看,中國經濟的持續冷卻對於歐洲和美國沒什麼壞處。"

"低廉的原材料價格以及世界市場上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將會對於工業國家物價的發展起到抑制作用。這又給了各國央行更大操作空間,讓基本利率在更長時間裡保持較低水準,並借此刺激經濟增長。換句話說,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可能結果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口袋裡的錢從原材料出口國向西方工業國的轉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