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華為的實力與商飛的挑戰

2015年6月16日

兩個經濟話題:德國《商報》周二在"市場和企業"欄目下聚焦來自中國的華為公司,《法蘭克福匯報》則把目光投向年輕的飛機製造商中國商用飛機。

https://p.dw.com/p/1Fi6Y
Huawei-Logo in Guangzho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iu Jiao

(德國之聲中文網)高科技電信設備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今年4月,諾基亞宣佈出資160億歐元收購法國競爭對手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此舉顯示,公司的規模是競爭中立於不敗的要素之一。然而,來自中國深圳的華為公司卻不採取收購的戰略。德國《商報》就此發表的"新的來自中國的實力"這樣寫道:

"自2005年以來,華為在歐洲迅速擴大,目前的年經營額已超過50億歐元。面對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的最新行動,華為的回答頗具進攻性,它宣佈,公司今年將在歐洲以雙位數增長。殊不知,華為是在艱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這些成就。"

"有人說,華為用其電信設備為中國的刺探活動打開方便之門。美國政府甚至對接受華為產品提出警告,並且排除了自己使用華為產品的可能。還有人指責華為過於廉價地銷售其產品。於是歐盟委員會開始調查華為是否涉嫌傾銷。不過這一指責並沒有得到證實。"

文章認為,華為是以投資和合作的方式回應對其的指責。該公司目前在歐洲的雇員人數超過9000人,趨勢呈上升。該企業輪值CEO胡厚崑表示,2018年前,公司會在德國新增雇員5000人。文章援引專家的話寫道,"華為試圖不以中國公司、而是以國際企業的形象走上市場。"

專家還認為,"華為成功依靠了3個訣竅:產品價廉物美、重金開發市場、走國際化道路。在全球各地經常不是中國人任公司高管,而是當地的經理, 因為理解當地市場特點以及對產品做適當的調整極為重要。華為稱其為'產品地區化'。"

中國的飛行夢

《法蘭克福匯報》就中國自主研製C919客機發表題為"中國的飛行夢"的文章,指出中國商用飛機(Comac)在上海正在經歷著人類航空歷史上最大的試驗:

"該公司於7年前在政府的敦促下宣佈成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遵循,中國商用飛機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中國國內壟斷市場的飛機製造商。在巴黎附近舉行的航空展期間,空中巴士公司做出預估:中國的航空市場在未來10年裡將成為全球之首。波音公司甚至認為,未來5年,中國訂購的飛機數量就會超過美國。波音還預計,今後20年內,中國客戶將預定超過6000架客機,價值高達8700億美元。"

Passagierflugzeug Comac C919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以上數據並非不現實。然而,盈利像現今這樣絕大部分流向美國或歐洲而不是留在中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中國的國有企業被強迫購買國內產品。巴黎航空展上,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同中國商飛簽署了購買50架C919客機的合同,這樣中國商飛得到的C919訂單達到500架。

中國商飛在國內、今後在國外能否獲得成功,取決於它的工程師們能否在技術上獲得成功。資金應該不缺。中國政府掌握著近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正想用它們投資於標桿工程,而不是只去購買美國國債。"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