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被"綁架"的中國領導層

嚴嚴 摘編
2017年3月11日

兩會閉幕在即,《南德意志報》刊文關注中國經濟走向。該報指出,相比兩會期間北京晴朗的天空,政治精英們的發言則顯得不清不楚。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之路該走向何方?另有德媒分析新絲綢之路倡議下中國對東歐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https://p.dw.com/p/2Z39O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國內,中國鐵路總公司背負的巨額債務比希臘全國還要多。在國外,中國正受到與美國展開一場貿易戰的威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駛向何方?--《南德意志報》試圖找到答案。

該報發表一篇署名文章並首先將目光望向正在召開的兩會。文章寫道,"正值兩會召開,北京的天是藍的,以往常見的陰霾天消失不見。這還要感謝北京周邊工廠的關閉。但相比如此晴朗的天空,政治精英們的發言卻顯得不清不楚。省代表在團內發言交流,分享他們同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的談話內容。各部長公開亮相、宣讀聲明、回答問題。尤其是關於經濟方面的議題。但涉及的問題並不是很富有成效。然後報紙上就會出現這樣的內容:'兩會領導說,國企應該創新等類似的話語。'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經濟之路究竟該駛向何方呢?"

作者帶著這個疑問提到習李領導班子上台後,2013年頒布的意義深遠的改革舉措。作者認為,改革不僅讓企業在國內,在國外也充滿信心。"事實上,改革舉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的改革,包括減少政府干預,改革銀行體系、取消對外企的限制。但具體又做出哪些調整呢?"

作者繼續寫道,"目前中國有15萬家國有企業。城市人口中只有15%在國企單位工作。儘管國家給予許多優惠待遇,但國企中有一半仍背負著債務。在土地、汽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國企往往獲得遠低於市場的價格。"

"其結果是:國企的債務規模佔GDP比重的約170%。僅中國鐵路總公司的負債就已超過4兆元。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約合5500億歐元的負債。而希臘的國家債務約為3200億歐元。"

作者就此引述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述寫道,"國企改革在許多層面遇到巨大的反抗。並非所有省都順從於北京的安排。但沒有企業想成為最後的輸家,否則他們不得不被迫關閉工廠。"

"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國企債務急劇增加。鑑於出口沒有增長,國內消費也無法滿足中國6.5%的經濟增長目標,北京轉而對國內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經濟學家曾林認為,'中國的領導層實際上被其自己的經濟增長承諾所綁架。' "

China Poster China Dream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好中國、壞中國?

關注數字化時代政治和媒體話題的德國網站"Telepolis"發表題為《好中國--壞中國?(Gutes China - böses China? )》的文章,重點關注中國在東歐,特別是在柏林和布魯塞爾的影響力。

作者一開篇便指出,中國企業在國外各領域的投資可謂"無孔不入","收購企業、房地產、銀行--幾乎沒有一個歐洲領域沒有中國企業的涉足。無論是機器人生產商庫卡、法蘭克福哈恩機場,還是德意志銀行--中國投資者掀起在德國投資之旅。然而,不止一家企業擔心中國投資者在投資的同時,將德國企業的技術也收入囊中。同時,他們還擔心中國在東歐國家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是中國一直建到東歐的新絲綢之路計劃。"

"眼下,歐盟委員會著手對中國新絲綢之路東歐路段的有關項目進行審查。具體來說是中方在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之間修建高鐵的計劃。建成後,中國的商品可以通過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直達歐洲的心臟地帶貝爾格萊德-布達佩斯。"

"歐盟歡迎絲綢之路的倡議並希望借此增強雙方的經濟合作。2015年6月舉行的歐中鋒會上,歐盟已決定在絲綢之路的倡議下建立一個所謂的互聯互通平台。以絲綢之路倡議為依託,在內政設施、能源和創新方面合作。"

文章接著指出,"……儘管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对中國的這一倡議表示認可,還稱讚絲綢之路計劃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方針',但顯然柏林也看到了問題所在,即一些歐盟國家對中國的依賴,以及歐盟之間的分封離析。"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