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怎樣才能促增長?

Sonila Sand2012年5月22日

歐元區的民眾已經對財政緊縮不厭其煩,而法國新總統的促增長方針則來得正當其時。問題的關鍵則是:如何促進增長?是通過緊縮、還是改革、或者大舉新債?周三召開的歐盟特別峰會將討論這個問題。

https://p.dw.com/p/150Gr
Containerterminal im Hamburger Hafen bei Sonnenuntergang © Thorsten Schier #18784375
歐洲經濟還有救麼?圖片來源: Fotolia

[德國之聲中文網] 希臘經濟在2007年後已經衰退了1/5。儘管經歷了多輪的財政緊縮、債務減免,該國的負債率明年還是會無可救藥地達到GDP的160%。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恰好說明了梅克爾的財政緊縮方案並非希臘的治病良方。

不少民眾也持這類觀點,這在最近的幾個國家大選中有所體現。德國社民黨政治家埃爾勒(Gernot Erler)說:"財政緊縮被民意拋棄,比如在荷蘭、在羅馬尼亞、在法國、以及在希臘。"

要增長 不要緊縮

改變輿論風向的,正是法國大選。自此之後,"節約"一詞頓顯過時,時髦的詞兒成了"增長"。甚至一直堅持緊縮政策的德國政府現在也開始談起了增長。在一份有關"促增長"的方案中,德國政府提出,促增長的關鍵在於提高競爭力,在於體制改革。簡單點說,就是不會投更多的錢。

在野黨對此則意興闌珊,認為執政黨不過是換了種新的說辭。在野黨認為,所謂的提高競爭力,無非就是繼續減薪水;而體制改革也不過是指用工體制靈活化,這只會導致危機國家的失業率繼續走高。

而法國政府需要的則是一帖速效藥。新總統奧蘭德希望,通過快速的經濟增長,幫助危機國家迅速還清債務。在他看來,只要有助於經濟增長,什麼措施都可以:比如對富人徵收高稅率,或者是引入歐元基金,甚至是直接舉新債。

但是德國在野黨並不同意舉新債促增長的做法。德國人視債務為洪水猛獸,因此,社民黨更傾向於引入金融交易稅,從而為增長計劃籌措資金。

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則站在法國人這一邊。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歐洲當前的危機應對措施,未免把腰帶勒得太緊。他在德國《商報》上撰文指出,緊縮措施有助於經濟增長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而在2010年的經濟環境下,這一經濟環境延續至今,這樣的想法更是荒謬的。

魚和熊掌都要吃

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施特勞布哈爾(Thomas Straubhaar)認為,眼下的這場"究竟是增長重要還是緊縮重要"的爭論很空洞。他同樣在《商報》上撰文,認為眼下應該力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歐洲應該理智地同時推行節約與增長兩項政策。

對於法國總統奧朗德來說,節約財政也是繞不開的話題。他必須大幅緊縮財政規模(GDP的2個百分點),才能在2013年度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因此並沒有太多空間施展拳腳。施特勞布哈爾相信,奧朗德屆時將會檯面上大談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而在檯面下則悄悄地推進必須要做的事項。

然而,與財政緊縮不同,經濟增長無法通過政府的指令直接達成。此外,經濟增長也無法一朝一夕促成。歐洲議會副主席阿爾法羅(Alvaro)說,能夠一夜之間讓歐洲繁榮昌盛的靈丹妙藥可惜並不存在。

作者:張丹紅 編譯:文山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