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海底的不定時炸彈

2014年1月19日

兩次世界大戰後,數百萬噸的毒氣、燃燒彈和彈藥被遺棄在全球各地的海洋中,隨著時間的更迭逐漸腐蝕。經過了數十年後,有毒物質開始滲入海洋中,對環境以及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https://p.dw.com/p/1ApnF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遊客在烏瑟多姆島(Usedom)的海岸邊漫步時,經常會撿拾白色的小石塊,以為那是琥珀。他們將之放入褲子的口袋中,結果物體一接觸到氧氣便起火燃燒,因為這些小石塊其實是磷。過去40年間,已有100餘名遊客因此嚴重灼傷。

這些含有劇毒而且易燃的物體是戰時向位於小鎮佩內明德的前導彈測試機構所投擲的燃燒彈未爆彈,它們隨後落入海中。炸彈在岸邊生鏽腐蝕,致命的內容物沉入海底,潮汐與海浪又將武器的碎片沖上岸。如今在海灘的入口處豎立著警告標語,提醒人們提防危險。

經常是在意外發生後,海中殘余的彈藥才會登上媒體版面。每年德國會有約60至70起海岸邊尋獲彈藥的通報。"其中有2到4起會造成人員傷亡。"石荷州環境部的伯特歇爾(Claus Böttcher)如是說。"這樣的幾率越來越高!" 伯特歇爾是"海中遺留武器"組織(Munitionsaltlasten im Meer)的成員。該組織在2011年發表了至今最全面的有關德國海岸彈藥污染的報告。

海洋成為毒氣垃圾山

彈藥被丟棄在海洋中的理由可能是不願讓武器被戰勝的一方據為己有,也或許是佔領勢力下達的命令。總之,過去共有近200萬噸的各式彈藥被丟入北海和波羅的海中。

Fliegerbombe Usedom Meer Bergung
在烏瑟多姆島被發現的未爆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除了炸藥的燃燒彈以外,還有大量的毒氣被投入海中。與一般的彈藥不同,人們對毒氣沉沒的地點較為知曉。

據伯特歇爾所知,一戰和二戰的化學武器芥子氣、塔崩毒氣和光氣中,共有約22萬噸被丟入北海,4.2萬至6.5萬噸被沉入波羅的海。

有毒物質流入海中

經過了70到100年後,裝有武器的容器在海底的狀態各不相同。"許多金屬容器直至今日還很完整,其它的容器則完全腐鏽,過去曾在海底找到容器空殼。"石荷州環境部的施特恩海姆(Jens Sternheim)解釋道:"我們無法對彈藥的狀況作出概括性的分析,因為彈藥體腐蝕的速度以及內含物質是否外流,都與海洋的特殊條件有關。"

但施特恩海姆並不認為多個彈藥容器突然同時間爆開並導致大量化學物質外流的情形會發生。更可能的情況時,有毒物質會不斷被釋放入海中。

一旦流入海裡,部分彈藥中的物質會快速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質則能維持較久的穩定狀態,或非常緩慢地被分解。它們可能進入食物鏈中,而食物鏈的最末端便是人類。根據聯邦海事局的彈藥專家克諾布洛赫(Tobias Knobloch)稱,在多次於北海及波羅的海進行的實驗中,尚無法找出相關的食物鏈。

Minensprengung in der Ostsee
專家必須謹慎引爆戰爭留下的未爆彈圖片來源: Bundesmarine

在德國擴大建設離岸風力發電場之際,海底的火藥逐漸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有關單位必須先在放置海底纜線和風力發電機的區域進行探勘,並將所發現的彈藥移除。這不僅拖累工程進度,而且大幅增加開支。

基爾州立刑事局負責確保航路及海岸安全的克羅爾(Jürgen Kroll)指出:"由於彈藥的狀況以及水下的不利因素,專家們別無選擇只能在原地引爆炸彈。"

獲得國際關注

為了以環保的方式處理掉海中的彈藥,有關當局也計劃打造水下彈藥清理車,項目正由弗勞恩霍夫化學技術研究所(Frauenhofer ICT)研發中。施特恩海姆遺憾地表示,"可惜目前仍缺乏政治意願和相關資金的批准"。

全球各地都存在著海洋中散落著武器殘骸的問題。施特恩海姆指出:"波多黎各、日本、義大利和夏威夷都有此類問題。"目前波羅的海的彈藥殘骸問題也在國際議程表上。

波羅的海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HELCOM)的成員包括周邊的9個國家。該委員會組建了專家小組,委派其蒐集所有波羅的海武器殘骸的資料,觀察海洋中的彈藥對人類和環境的潛在風險,並就進一步的處理提出建議報告。

作者:Rüdiger Schacht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