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抑鬱症:德國每年多達530萬例

Ann-Christin Herbe
2018年12月2日

每個人都可能得這種病。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Deutsche Stiftung Depressionshilfe)發表的「抑鬱症晴雨表」報告顯示了該病在德國廣為傳布的現實、及其後果。

https://p.dw.com/p/398e8
Symbolbild Depression
很多人不願正視抑鬱病圖片來源: Irna

(德國之聲中文網)無精打采、內心空虛、失眠- 抑鬱病症候多種多樣,且仍被視為禁區。今年,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第二次公佈了《憂鬱症晴雨表》,提供了該病在德國傳播情況的數據。

根據世衛組織的一項研究結果,全球範圍有約3.22億人患有抑鬱症,佔世界總人口的4.4%。而實際數字還要高得多。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為撰寫自己的研究報告詢問了年齡在18歲至69歲的之間的5000人。

典型症候

不斷出現至少2星期,才能算作抑鬱病症候,而且,它不只表現為情緒低落。抑鬱症患者總是意興闌珊、長期疲倦、失眠。

它產生的影響尤其會在社交領域反映出來。84%的受訪者告知,患病期間完全退出社交活動;72%的人透露,不再與他人有親密感。首當其沖的是最親密的人。近45%的抑鬱症患者與生活伴侶分手。

依然有太多未知數

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指出,抑鬱症仍被打入另冊,人們依舊對它所知甚少。56%的人認為,得抑鬱症是因為生活方式不當;近30%的受訪者相信,性格軟弱為此病肇因。

涉及抑鬱症,不論是在工作場所、家庭裡,還是在朋友圈內或在親友們那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可是,人們大都迴避談論相關議題。恰恰是親屬們常有力不從心之感,不知該如何應對當事人及其問題。根據抑鬱症晴雨表,73%以上的親屬有負疚感,感覺自己要對親人得病負責。

怕用抗抑鬱藥

眾多類型的抑鬱症可以用抗抑鬱藥治療。然而,正是在德國,很多病人怕服用抗抑鬱藥。萊比錫大學心理病院院長黑格爾(Ulrich Hegerl)告訴說,在德國,要說服病人同意試試用藥,你得費盡口舌;很多人最終承認,服藥後,延續了數月的抑鬱症有所減輕;很多人害怕抗抑鬱藥會讓人上癮。他說,就像嚴重糖尿病人使用胰島素一樣,若是自己患嚴重抑鬱症,他會毫不猶豫服用抗抑鬱藥。

多功能手機作為健康伴侶

如今,患者不僅可以從醫師那裡得到幫助和支持。放在褲子口袋或手提袋裡的多功能手機也已成為數字救助者。取名為"隨時"(Steady)的項目便是一種基於感測器的系統,旨在增進療法效用,並尤其是使對抑鬱症的自我管控最佳化。該系統向病人提供了一種手段,能借助多功能手機或健身環不間斷收集心率、睡眠、情緒或運動等生物感測數據,並將這些訊息用於個人自我管控。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和萊比錫應用訊息技術研究所協調了這一項目。

黑格爾教授這樣解釋該工具:"患者早、晚各一次輸入有關自己情緒、動力的數值,算式會自動分析這些數值與所測得的生物感測數據之間有多大關聯,然後以明了的方式呈現出來,供患者參考。這樣, 該系統便可以及早告知有關情緒、動力好轉或惡化的情況,當事人便能迅速採取對策。"

大有助益

"我與抑鬱作鬥爭"(iFightDepression)是一個網路支持的自我管控工具。德國抑鬱症救助基金會免費提供。它由各種訊息模塊、作業和練習組成,其目的是,鼓勵患者改變消極行為模式、觀察自己的活動、也記錄下各種情緒。這裡,其最終目標也是:控制病情。 不過,治療醫生也須配合。他應在患者使用該工具時提供指導和咨詢。當然,"我與抑鬱作鬥爭"這一工具畢竟只是一種補充,不能代替抗抑鬱症藥或心理療法的常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