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喊停「鐵軌上的空中巴士」

文山
2019年2月6日

2017年秋天,德國西門子與法國阿爾斯通宣佈,將旗下的鐵路裝備製造業務合並,打造一家歐洲聯合企業,從而更有力地與中國中車集團相競爭。但是本周三,歐盟委員會正式喊停了這一併購案,理由則是這會在歐洲市場形成壟斷局面。

https://p.dw.com/p/3CpbK
Französischer TGV und deutscher ICE
停靠在巴黎東站的德國ICE以及法國TGV高鐵列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M. Vidon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一年多前,分別締造了德國ICE以及法國TGV高鐵列車的西門子與阿爾斯通,共同宣佈要打造「鐵軌上的空中巴士」。而在周三(2月6日),歐盟委員會明確宣佈禁止兩家企業合並,認為否則就會導致高鐵及鐵路訊號市場的競爭關係遭到破壞、形成壟斷。歐盟競爭與反壟斷事務委員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指出,在鐵路裝備製造領域,西門子以及阿爾斯通已經都是「領軍企業」,如果不加阻止任其合並,將會抬升鐵路訊號系統以及高鐵列車的價格。

兩家公司的鐵路裝備製造業務的年營業額都在70億歐元左右,與競爭對手中國中車集團240億歐元的規模相距甚遠。如果西門子能與阿爾斯通合並,雙方就能通過整合資源來增強國際競爭力抗衡中車。這一合並計劃從一開始就獲得了德法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在維斯塔格宣佈禁止合並後,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立刻對歐盟委員會的決定進行了抨擊,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會削弱歐洲,另一方面又服務於中國的經濟利益以及產業利益」。勒梅爾說,事關21世紀產業的決策,不能基於20世紀制訂的反壟斷法規。

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在歐盟委員會宣佈決定前也曾喊話稱,歐洲需要「產業旗艦企業」,從而與中國、美國的企業相抗衡。在決定公佈後,他則在表態尊重歐盟委員會決策的同時,呼籲對歐盟反壟斷法規進行修訂,並表示將和法國經濟部長共同推進此事。

阿爾斯通總裁波帕-拉法基(Henri Poupart-Lafarge)也在接受《費加羅報》採訪時表示,歐盟喊停合並「向歐洲的工業發出了一個糟糕的訊號」。西門子總裁凱颯(Joe Kaeser)在近期多次批評歐盟反壟斷專員維斯塔格,他不無諷刺地說:「歐洲交通行業的未來到底是由倒行逆施的技術官僚決定,還是由面向未來的歐洲人決定?這將會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EU-Kommission untersagt Bahnfusion von Siemens und Alstom - Margrethe Vestager
維斯塔格在周三的發布會上宣佈不準西門子與阿爾斯通合並圖片來源: Reuters/Y. Herman

維斯塔格早在幾周前就要求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必須讓步、至少剝離出鐵路訊號業務」,否則就不予合並。1月底,兩公司也曾共同提出了讓步方案,但顯然仍然無法讓歐盟委員會滿意。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則強調:「我們也希望看到歐洲企業能夠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勝出,但是歐盟委員會決不會出於政治考慮而給予歐洲企業優勢。」

China Eisenbahn neue Züge Vibrant Express in Hong Kong
中車集團生產的"動感號"高鐵列車停靠在香港西九龍車站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G. Marchi

位於維也納的中車歐洲分公司暫時沒有對歐盟委員會周三的決定予以置評。去年,中車集團曾經表示,西門子和阿爾斯通如果合並,「將影響中車國際化經營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國中車國際化步伐,進一步提高中國進入歐洲市場門檻。」

德國學者:不要盲目效仿中國

兩家企業合並計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與競爭對手中車集團相抗衡。歐盟委員會則認為,由中國政府協調整合而成的中車集團雖然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鐵路裝備製造商,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大舉進入歐洲市場」。維斯塔格在新聞發布會上特別指出,中國廠商至今沒有涉足歐洲的鐵路訊號設備,也沒有在中國境外賣出過一列高鐵。

慕尼黑大學經濟學教授法爾克(Oliver Falck)也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在歐洲市場上,中車集團並不是西門子或阿爾斯通的有力對手,「而在全球市場上,雖然中車是最主要對手,但是對於擁有足夠創新能力的歐洲企業而言,也並非越大越好。」

中車集團目前佔據了全球鐵路車輛市場的大約一半份額,近年來剛剛開始踏足歐盟市場。2016年,中車集團與捷克私營鐵路營運商Leo Express簽署合同,將向後者供應三十餘列中速動車組。按照計劃,這些列車將在2021年前全部交付完畢,投入到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德國等地的線路上營運。2018年,中車集團與國資企業德國鐵路簽訂協議,供應2台混合動力調機機車。分析人士認為,這兩筆訂單雖然金額都不大,卻是中車集團在歐洲的「試水」舉措,以適應歐洲鐵路市場複雜的准入審批機制,叩開歐洲各國國營鐵路公司的大門。

Reinhard Bütikofer Bündnis 90 Die Grünen Centrosolar Sonnenstromfabrik in Wismar Besuch
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布迪克費爾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布迪克費爾(Reinhard Bütikof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強調, 中車集團實際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資助,在歐洲以外的海外市場已經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而且中國總理李克強曾經親口公開表示,要讓中車集團在歐洲市場的實力大大加強。這樣的姿態,足夠引起我們的警惕。」

法爾克教授則表示,他能夠理解歐洲人面對經濟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時的恐懼與擔憂情緒,「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也要去學習中國、去搞計劃經濟一般的產業政策。沒有任何一種產業政策能夠適用於所有國家。就中國模式而言,其近年來雖然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科技領先,但是在大多數領域仍然是以追趕為主。在追趕階段,國家統一調控的產業政策是很有效的,可以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但是到了無路可循、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的時候,即便是中國也必須要轉變模式。所以對於現在依然在許多領域具有領先優勢的德國而言,促進競爭才是最好的產業政策。」

歐洲議會的布迪克費爾也在採訪中提到了產業政策問題。「並非說我們要有中國那樣的計劃經濟式產業政策,而是說我們需要一個歐洲層面上的共同產業政策。我們需要在經濟問題上更加積極有為的政府,為市場競爭打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