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掙扎中的傣族文化

2010年11月14日

隨著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旅遊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傣族文化的傳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傳統傣族村落文化被現代漢族城市文明逐漸同化的背景下,一些傣族人靠著音樂和建築在努力維系著和自己民族的最後一絲關係。

https://p.dw.com/p/Q78T
傣族村寨圖片來源: DW

西雙版納,一個讓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繞的名字。孔雀的故鄉,大象的家園,美麗的傣族姑娘和狂野的潑水節讓中國西南邊陲的這片熱帶雨林一直成為中國旅客最趨之若鶩的目的地之一。

China Thailand Kinder thailändische Minderheit
傣族兒童圖片來源: DW

隨著這幾年中國東南亞交通樞紐的日益完善和旅遊經濟的如火如荼,西雙版納的面貌正在放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賓館飯店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村寨壩子被鋼筋水泥取而代之。一幕幕在全中國各地火熱上演的現代化場景正在迅速波及到這個曾經沉睡了幾百年的佛教王國。對此,從事佛教工作的傣族人艾罕恩很不以為然。他說:"建築極不協調。那些他們所謂的傣族文化和傳統建築其實是錯誤的。那些所謂的傣族專家並不是傣族人。那些表演給人看的都是假的。真正的傣族東西要到村寨裡面去看的。生活裡的才是真真實實的東西。"

吊腳樓和筒裙逐漸消失

一個坐落在中國和寮國邊境的傣族村寨。這裡的居民保持著最傳統的傣族生活方式。老人們都穿著傳統的傣族服裝。嬉戲玩耍的孩子們累了就坐在老人懷裡聽用傣語講的故事。家家戶戶都住在傳統的吊腳樓裡。

這裡的村長波諾香說到: "不管我賺多少錢,我都不會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我不會去改變我的民族習慣。我喜歡住在吊腳樓裡。我們睡在二樓,什麼東西都可以從地板的縫隙中直接掃到樓下去。有水也可以直接倒下去。我們喜歡在房間裡做燒烤。無論如何,我都無法完全改變我的習慣。"

事實上,大部分傣族村寨都在發生波諾香所不願看到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傳統吊腳樓被鋼筋水泥式的現代鄉村建築所取代。很多傣族村民看到漢族的別墅洋房很喜歡,覺得那是身份的象徵。就這樣,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吊腳樓被拆了。同樣,很少有年輕人會穿傳統服裝。

借音樂讓傣語繼續流傳

在城市中出生的傣族孩子基本已沒有了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機會。二十五歲的傣族青年廖俊傑為此感到很遺憾: "別人一說起我們西雙版納,就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豐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到我這裡的話我已經把這個民族文化丟的差不多了。到我兒子的話估計民族文化一點都沒有了。老人的話就會覺得他如果從世界上消失了,這個東西也就沒有了。他會覺得很可惜。"

China Album Cover Dai thailändische Minderheit
傣語流行音樂CD

傣族文化人艾香仔意識到為吸引像廖俊傑這樣的年輕人學習併發揚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必須與現代文化融合並具備流行氣質。為此艾香仔創辦了名為"盛太樂"的音樂品牌,專門從事傣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與推廣,並在西雙版納景洪市開了一家酒吧吸引年輕人來聽盛太樂的音樂。艾香仔在自己的酒吧中說到: "好多人說你們為什麼不做一些漢語歌曲,中國市場很大。他們說的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傣族群眾更需要的是我們自己母語的音樂。"

在艾香仔等人的推動下,近些年來傣語音樂有了長足的發展。盛太樂旗下已經有了幾十支由年輕人組成的流行樂隊並定期錄製唱片。他們的傣語音樂甚至流傳到了寮國,泰國和緬甸禪邦等與傣族文化語言接近的國家和地區。但是在艾香仔看來,最重要的是,現在傣語音樂在傣族的家鄉西雙版納已經深入人心了, "小孩三歲四歲都能唱了,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每年潑水節都等我們盛太樂出版新的光碟。就像我們國內每年都等春節聯歡晚會那種感覺。"

傣族文化在消亡中,但是它並沒有放棄掙扎。

作者:何塞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