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是更好的外交嗎?

2011年3月29日

自四月初起,北京新近開放的國家博物館將展出啟蒙時期的藝術品。展品來自德勒斯登、慕尼黑及柏林博物館。這是德國三家最大的國家博物館。為此,本台記者Rainer Traube採訪了柏林國家博物館館長艾森豪爾(Michael Eissenhauer)。

https://p.dw.com/p/10jMm
柏林博物館館長艾森豪爾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Rainer Traube(下面簡稱記):

艾森豪爾先生,您打算利用這次展覽向中國的參觀者介紹西方的價值觀嗎?

艾森豪爾(下面簡稱艾):

展覽的首要目的是藝術。展出的計劃是,用德國三家最大博物館的收藏來展現一個特定時期的文化成果。舉行這次展出的想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我們腦袋裡固有的,而是十年來發展的結果。通過這許多年的認識和共同經驗,我們三家博物館滋生了這樣的想法:在這座由漢堡設計院改建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之際,共同舉辦一個與之相符的藝術展。

我們與中國夥伴共同討論了展品內容的問題,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展覽的內容要符合三個基本條件:一,展品必須是純歐洲的;二,展品必須來自這三家博物館,不必借用其它博物館的;三,展品的內容應該在中國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最後有人提出,啟蒙時期的藝術品能夠符合這三個基本條件。"啟蒙時期藝術展"就是這麼來的。

記:

中國是一個極度向前看的國家。中國人會對歐洲十七及十八世紀的爭論感興趣嗎?

艾:

中國人對歐洲文化感興趣是毋庸置疑的。但有趣的是,歐洲的啟蒙運動是中國學校教學大綱的內容之一。這我以前也不知道。啟蒙運動在中國並不是陌生的東西。並非只有學哲學或者學德語的大學生才知道康德、盧梭、哥德或席勒。這屬於中國的基礎教育。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人並不瞭解啟蒙運動也反映在歐洲的藝術當中。我們要下功夫讓中國人瞭解這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向中國人揭示,啟蒙時期讓人們關注的那些先鋒話題是如何在藝術中,以及在藝術家的繪畫中-從肖像到風景畫-體現出來的。

記:

這些啟蒙時期的話題,一方面是科學、理智和進步,而另一方面是人權,個體的作用及自由。這些在中國都是具爆炸力的話題。您說您不想讓這個展覽政治化或者被政治利用。但您到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坐監獄的國度裡,能繞過人權這個話題嗎?

艾:

我說過,辦這個展覽的計劃早就有了。當時沒有人知道,展覽在五年後會與什麼現實掛上鉤,因此我們並不想用這個展覽發什麼政治訊息。我們只想辦一個只涉及文化及藝術題目的展覽。而我們的展品能夠極好地體現這一點,它既與中國人的教育及知識有關聯,又能在中國引起極大的興趣,因為雙方都能夠接受對方的藝術。

早在十八世紀,歐洲人就對中國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而中國人也一直關注著歐洲社會的發展模式。啟蒙運動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在啟蒙運動當中也誕生了許多對藝術非常重要的新觀念,比如天才的理解能力。這對歷史、感情及感知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啟蒙也意味著人們要思考這個問題,即個體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應起的作用。我認為這是讓中國感興趣的關鍵之處。

記:

展覽期間還伴隨著討論會,科學交流及與之有關的活動。這是世界最大的北京國家博物館新開放以後的第一個大型展覽。改建設計是德國人做的,這樣的展覽也給德國人做,這是很大的榮耀及信任。中國人為什麼如此信任德國人?

艾:

我們與世界其它重要的博物館之間的確有過激烈的競爭。而最後我們得到這個展覽項目的關鍵在於,通過長年的合作我們贏得了中國人的信任。這也是我們的前途所在。不是說這次展覽結束了我們的合作就到此為止了。這僅僅是我們與中國博物館合作道路上的一個中間站而已。這對我們柏林博物館非常重要。

記:

這次展覽被提到非常高的文化政策高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伍爾夫總統是展覽的庇護人(Schirmherr)。您現在覺得您仍是一位博物館館長呢,還是文化藝術家,或者是文化外交家?

艾:

我相信,文化交流總是與外交相關聯,其任務是加深、擴大及發展民族間的關係,改善及加強民族間的瞭解。如此說來文化就是一種外交。

記:

您認為文化能夠做到政治做不到的事情?

艾:

確實是這樣,對此有許多例證。我認為,文化可以更好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和理智,贏得人們的好感,激發人們瞭解其它民族的慾望。

作者 Rainer Traube 譯者 王雪丁

責編:韓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