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健康

新冠危機:防疫成功是怎樣變得危險起來的

Anne Höhn
2021年6月6日

當防疫措施發揮作用時,它同時可能成為一個問題:成功的預防措施會使得疫情看起來不那麼嚴重,一些人因此覺得,這種病毒實際上並不危險,採取嚴格防疫措施是沒有意義。防禦措施的成功有時會激起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是排斥情緒。

https://p.dw.com/p/3uO7r
Düsseldorf Einkaufsstrasse Shoppingmeile Corona Pandemie
2021年5月「七天感染率」已低於100圖片來源: Michael Gstettenbauer/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冠死者都在哪兒呢?"

"重症監護室的床位一半都是空的!"

"我覺得媒體和政客們都是在誇大其詞!"

一年多以來,反對德國新冠疫情限制措施的示威中不乏出現這樣的聲音。無論是潛在的不信任、公開的拒絕,抑或是憑空捏造出一場疫情的陰謀論說法,都只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士都在誇大其詞,採取了過激的保護措施,病毒並不像他們聲稱的那麼危險。

哈勒大學心理學家沃爾夫(Annegret Wolf)解釋說:「防疫的成功,即沒有像義大利北部、印度或巴西那樣出現了大幅的死亡人數。因為它在德國沒有出現,讓這些人並不覺得是防疫措施的功勞,而是覺得這種病毒實際上並不危險,採取嚴格的措施是沒有意義的。」

德國議會修法防疫 柏林爆發示威抗議

今年3月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曾預測,5月「七天感染率」可能達400至500之間。不過事實上,數字不到100,災難沒有發生。沃爾夫指出:「這正是因為德國採取了限制措施,但在這些人扭曲了因果關係:我們認為什麼都沒有發生,因為即使沒有這些措施也沒問題,因為病毒沒有那麼危險。」

RKI的預測模式是模擬不採取控制措施病毒的傳播程度。哪些措施限制以及多大程度限制了病毒的傳播,每一項措施是否明智和適當--甚至科學家們對此也沒有達成共識。

成功的預防措施會使得疫情看起來不那麼嚴重,也因為如此,一些人對這些措施的接受程度並不高。民眾的疫苗意願也受到「預防悖論」的影響:這種病毒看起來越不危險,接種新疫苗似乎就顯得愈發沒有意義。

上個世紀80年代流行病學家羅斯(Jeffrey Rose)首次提出了這種說法,他發現能夠為全體公民帶來保護的措施,對個人,尤其是低風險的人群來說,帶來的益處很少。這意味著我們都要遵守規定,即便最後只有高風險群體會因此受益。

在新冠危機期間,過去幾個月的呼籲是「年輕人,為了你們年邁的家人請待在家中!」大多數年輕人也是這麼做的,疫情也因此得到緩解。

但是,即便是感染率極高,對許多人來說,危險也只是抽象的東西,沃爾夫說:「大多數人還是健康的,因為他們沒有感染病毒,同時他們必須堅持採取措施,不能見朋友,不能去學校,在家裡辦公,一切以防疫為主。」

想像一下,遵守嚴格的措施去防止潛在的未來,對人們來說是很難的。就像面對氣候變化一樣:許多人發現很難在現在放棄一些東西去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

哪些具體措施發揮了作用,或者哪些措施的防疫效率最高,仍然沒有可靠的數字。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多次放寬措施,感染率再次反復上升。沃爾夫說:「看上去堅持遵守規則並沒有收獲成效,封鎖一波又一波,一次次延長,而且感覺上似乎政府透明度不夠也沒能給封鎖措施做出合理的解釋。」

部份解封 德國民眾出門透氣

會出現下一波疫情嗎?

從發病率的角度來看,對這些措施的批準是引人注目的。2020年12月「七天感染率」為149.1人時,53%的德國人認為採取了適當的防疫措施。2021年5月「七天感染率」低於100的時候,只有40%的人認為限制是適當的。

沃爾夫還指出,自新冠大流行病以來,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德國民眾的情緒,他們 「非常疲憊——一種疲憊和憤怒的混合情緒。」 

怎樣才能防止人們因為「預防悖論」而變得不重視新冠危機,引發一波新疫情? 

沃爾夫說:「要提高人們繼續保持防疫的積極性,必須滿足某些因素。威脅等級必須是高的,人們還必須感受到潛在影響,認為這種疾病是嚴重的「。不過她也指出,永久地煽動恐懼不是一種好的選項。 

通常來講,新風險或導致大批民眾死亡的風險會引發強烈的恐懼。例如,恐怖襲擊或一種新型病毒的傳播。開車?抽煙?這些是許多人習以為常的風險。在新冠病毒問題上,隨著疫情進入第二年,可能也會向常態化發展。

沃爾夫說,重要的是要讓民眾切實看到已經取得了多少成功,並意識到自己的集體責任。大多數人都被社會環境所引導,因此有一件事非常有效:樹立一個好典範。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