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eue Heimat, verlorene Heimat - Bettina Marx

Bettina Marx2008年5月4日

阿維塔爾•本•科林恩(Avital Ben Chorin)生於艾森納赫,在以色列她找到了新的家園。法瓦茨‧阿布‧西塔(Fawaz Abu Sitta)生於加薩。阿布•西塔(Abu Sitta)一家,這個貝都因家庭,卻因為以色列的建國失去了他們的家園。

https://p.dw.com/p/Dhi6
以色列特拉維夫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Bildagentur Huber

85歲的阿維塔爾‧本‧科林恩是個舉止優雅的老婦人,她頭髮漆黑,修長的手指上戴著銀色的戒指。她1923年生於艾森納赫,出生時的名字是埃裡卡‧法肯海姆。十歲時她開始對猶太教和猶太復國主義感興趣。1936年,納粹奪取政權三年後她決定離開德國。

新的家園

阿維塔爾十三歲的時候和一群年輕人隻身前往巴勒斯坦,並在位於海法附近的德國移民居住地基爾加特-比阿裡克(Kirjat Bialik)的德國猶太兒童青年收養所裡安下身來。回顧七十年前的遷徙經歷她說:"我們當時都為能夠參與國家建設而興奮不已。"

十七歲的時候她就開始掙錢養活自己。她先搬家到拉馬特-甘(Ramat Gan), 之後搬到耶路撒冷。

在著名神學家德裔猶太人馬丁‧布勃的一次演講上,她認識了現任丈夫,來自慕尼黑的宗教哲學家沙洛姆‧本‧科林恩(Shalom Ben Chorin)。她和丈夫一起見證了1947年11月聯合國的分治決議,該決議規定將約旦河西岸的英國託管地一分為二,未來在分開的兩片土地上成立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國家。

"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

1948年5月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理大衛‧本‧古裡歐恩(David Ben Gurion)呼籲建立以色列國的時候,耶路撒冷還處在阿拉伯軍的控制之下。阿維塔爾回憶說:"儘管如此,建立自己國家的消息還是很讓大家歡欣鼓舞。當時我們也知道,國家的領土非常小,但我們還是很高興。因為畢竟我們有了自己的國家。"

巴勒斯坦災難

1948年5月14日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卻是被驅逐的日子。以色列獨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災難日。

現在居住在加薩德法瓦茨‧阿布‧西塔就是當時失去家園的人中的一員。他來自於一個Beer Sheva市附近的貝都因部落。四百年來,這個部落都駐紮在內蓋夫沙漠,在靠近加薩地帶邊界的地方擁有大片供本部落耕種和放牧的田地。法瓦茨說:"我的祖父非常重視教育。他為我們部落的孩子建立了學校。"

這因如此,法瓦茨的爸爸和他的兄弟才能有機會上學,最後能夠接受大學教育。但是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後,該部落失去了農田,整個部落的生存陷入危機。兄弟幾個也僅能靠各自學術職業艱難地維持失去土地的家庭的生計。

失去的家園

當時,這個有400多成員的部落從駐扎地驅逐出來。阿布‧西塔一家臨近的加薩地帶,在Khan Yunis,Deir el Balach和Rafach的難民營。從此他們在這裡生活,遙望過去的家園。

法瓦茨1953年生在Khan Yunis。從小他就知道,自己是個難民,終有一天要回到故土。儘管他長在Khan Yunis,並在那裡上學。但是他真正的家園在鐵絲網的另一邊,在以色列境內。

法瓦茨說"我祖父總帶著我,給我指遠處的故國。他和我說,以後我將得到其中的一大片土地。"但是這家人並沒有遷回去。一部分家人留在了加薩,其他人散佈在各個國家中。

法瓦茨來到了德國。他在原民主德國學習了德語,攻讀了經濟學並認識了他的夫人。他的兄弟有在美國的,有在加拿大的,也有在沙烏地阿拉伯的。

法瓦茨現在是加薩地區Azhar大學的教授,他現在已經對回到部落曾經的駐扎地不抱希望了。他支持巴勒斯坦國領土恢復1967年時的狀況,包括加薩地帶和約旦河西岸。但是他強調:"我的這種看法屬於少數派。"大多數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放棄重回故土的夢想,最起碼,他們希望難民的問題能得以公正地解決。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