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施樂百:高科技是成功的秘訣

2013年7月21日

全球約有2700多家在業界以外默默無名但實力強大的冠軍企業,其中有半數來自德國。施樂百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該企業是全球通風及驅動技術的領頭羊。

https://p.dw.com/p/19ANF
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切都始於一項發明。1897年埃米爾‧齊爾(Emil Ziehl)開發了外轉子馬達,其電機軸固定,驅動機順著外側轉動。因為此項發明,驅動機的轉動方式出現了演進。

起初外界對這項發明一無所知。1910年齊爾在在柏林白湖成立了公司,並且製造傳統的電動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被用於齊柏林飛船和漢莎航空的機組中。施樂百(Ziehl-Abegg)公司的新聞發言人格裡爾(Rainer Grill)表示:"這不是裝置在驅動器上,而是為控制面板和控制中心提供電力。"由於蘇聯紅軍在二戰後將生產設備拆卸並運走,施樂百公司只得搬遷到巴登-符滕堡州的小城市金策爾紹(Künzelsau)另起爐灶。

1957年的大突破

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人們反而更義無反顧地勇於冒險嘗試完全陌生的事物。1957年策爾家族找出了過去被塵封的發明,將外轉子馬達的技術運用在風扇扇葉上。這項突破性的技術日後成為施樂百公司的標準配備。今日的施樂百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工業風機製造商。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施樂百位於Bieringen的工廠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施樂百的經理和銷售總監布羅梅(Thomas Brommer)在介紹風機的用途時表示:"人們會在大型平價超市外牆看到一個個白色大箱子,這是為了冷卻之用。裡面裝設著施樂百製作的風機。"此外,風機也運用在鐵道技術上,例如印度國鐵使用的風機便是出自施樂百。

養出健康的牲口

談到印度,當地超過一半以上的收成會在運送途中因缺乏冷藏系統而腐壞。不僅是作為冷藏用途,施樂百風機也被運用在農業中,為農舍通風。布羅梅表示,良好的通風能使禽類和牲口生活的更健康。牛隻甚至能生產更多的牛奶,為農人創造更多利潤。

布羅梅稱,由於風機在工業各領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風機技術的成長在過去幾年間比一般的機械工程高出2%。而且風機的運用領域越來越廣泛,風力發電便是一例。"我們製造的不是大型扇葉,但一颱風力發電機最高可以內建7颱風機,讓零件冷卻並增進功率。"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員工對產品的品質把關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產品的可靠性起著關鍵性作用。因為若離岸風力發電機的其中一個風機出現故障,整個系統便受到影響。在海中進行修繕是個龐大麻煩的工程。布羅梅說:"裝設了我們的產品後,機械便能順利運轉。這是我們的自我要求。"他進一步補充道,一台施樂百的風機一般可以用上40年,往往超越裝載它的機體本身的壽命。

向貓頭鷹學習

該公司的高品質以及領先的技術都要歸功於充滿熱忱的員工。布羅梅表示,施樂百公司著重於生產和研究。超過3000名工作人員中,有300人負責研發。施樂百投入7%的年營業額在研發中。通過公司內部的研究和革新,老產品能不斷獲得改進,新產品也應運而生。這是齊爾家族的經營理念:不通過收購拓展事業,而是以自身的力量成長。"我們給予員工許多自由,他們能自己作決定,自行研發創新,進行技術的沿革。"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利用仿生科技製造風機以減少噪聲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2006年,施樂百的工程師採用仿生學,自貓頭鷹的身上取得靈感,將風機的噪聲減小。布羅梅解釋說:"貓頭鷹在夜裡狩獵,飛行時非常安靜。我們發現,貓頭鷹翅膀尾段的構造有助於減少飛行時的噪音。我們將這項發現運用到公司的產品中。"

驅動技術的新里程碑

並非所有試驗都能獲得成功。但作為未上市的家族企業,施樂百公司能瀟灑地面對失敗。而當該公司對一項技術極具把握時,他們也擁有足夠的財力投資長期的研發工作,直到這項技術得以問世。最好的例子是巴士的電動輪轂電機,這項技術直接將發動機裝入車輪中。布羅梅說,這是巴士製造技術的重要革新。

Firma Ziehl-Abegg in Künzelsau
內建驅動機的輪胎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荷蘭和瑞典多年來都使用施樂百的發動機。施樂百的新聞發言人格裡爾表示:"電動發動機能減少90%的交通噪音。若和我們的瑞典客戶一樣採用水力為巴士發電,便完全不會排放二氧化碳。" 布羅梅估計,在未來的5至10年內,德國的巴士業也會採用此電動輪轂電機,如此一來施樂百的營業額將快速成長一倍。為了因應業務的擴張,施樂百已經在總部附近增設了總值2400萬歐元的新廠房,今年年底便會落成。預計在10年內將增加1400名員工。

作者:Zhang Danhong 編譯:張筠青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