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早嘗"禁果"、行為出格,可能都怪家長管太嚴!

Conor Dillon
2017年2月11日

根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對孩子管教過嚴或許並不能讓其成為人中龍鳳,而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更差勁。

https://p.dw.com/p/2XI6o
China Peking Staatsbesuch Duterte Präsident Philippinen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孩子大聲斥責、體罰、打罰、肢體威脅等"嚴厲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並且在社會上也表現糟糕。

China Peking Staatsbesuch Duterte Präsident Philippinen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ow Hwee Young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調查,在管教嚴格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要和小夥伴玩而不做家庭作業。研究人員針對1500多名青少年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接受問卷調查的孩子,要給出父母對他們的言語或身體攻擊的訊息,以及他們與同齡人的交往、犯罪活動和性行為的情況。這些青少年要回答的問題包括:"過去幾個月,你父母打、推或抓掐了你幾次?""父母大聲斥責你幾次?"

科學家們發現,一個受到家長嚴管的7年級學生,兩年後更有可能認為,比起遵循父母的規則,周圍的小夥伴們更為重要。他們稍微長大後,到了11年級,比起那些父母教育寬松的家庭來講,個別受到父母嚴管的孩子甚至會有危險的行為:年輕的女性傾向於過早開始性行為,男性更可能會參與犯罪活動。另外,他們大學輟學率更高。

這一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之一亨吉斯(Rochelle Hentges)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儘管這種自我報告的形式存在固有的風險,不過卻是讓孩子提供訊息的最好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填寫報告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在給出自己行為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輕描淡寫。他們有可能不記得對孩子大吼。但是從兒童的角度來說,這都是相當清晰的。"

在研究的參與者中,56%是非洲裔美國人,調查結果不一定代表整個美國,但一定程度能夠反映出郊區、城市和鄉村的環境。

恆吉斯表示:"長期研究通常會採取匿名方式。所有的回答都是不記名的,不能追溯到個人,不能對號入座。"

她也強調,這份報告並不是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於放鬆:"很多時候,人們傾向於教育的兩種極端,不是太寬就是太嚴,你不能太寬容,也不能太過嚴厲或是打孩子……不是只有這兩種選項。可以溫暖的鼓勵孩子,但是要有底線--有明確的後果,但不是身體的懲罰。"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