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昆都士展覽解開被炸死阿富汗人之謎

2010年5月10日

2009年9月4日,德國聯邦國防軍駐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的一名軍官因油罐車被劫,下令北約空軍向當地人群投放炸彈。 事件發生後,北約雖然派遣了調查小組調查此事, 但最終無法查明空襲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

https://p.dw.com/p/NKIv
油罐車被炸之後圖片來源: AP

德國記者克里斯托弗‧羅伊特(Christoph Reuter) 和馬克爾‧麥特爾斯萊芬(MarcelMettelslefen)決定親自前往昆都士,向遇難者家屬瞭解情況。從阿富汗返回後,這兩位記者利用他們蒐集到的材料舉辦了一個名為《昆都士-2009年9月4日》的展覽。 該展覽目前正在波茨坦舉行。

難以忘懷的眼神

展覽令人感受最為深刻的是圖片上的那些眼神-那些男子們的眼神。 婦女在阿富汗是不被允許拍照的。這些男子的年齡看上去都很小,可以說都還是一些孩子。但從他們的眼神中卻讓人感到,這是一群飽經滄桑的老人。圖片上那些年紀稍大些的男人若無其事地站在德國記者的攝影機鏡頭面前。 看上去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場戰爭,對於什麼時候實現和平已經不報任何希望了。

這群被拍攝了照片的男子正在講述2009年9月4日他們在昆都士所經歷的一切。無論是展出的圖片,還是錄像中所記錄的人物,他們全都是那場轟炸事件的遇難者家屬,他們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兒子,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兄弟或父親。參觀者會發現,許多遇難者只留下了一張身份證, 連一張可以讓家人懷念的留影也沒有。 在德國,去年9月的那場事件如今仍然是個公眾引起爭議的話題。

死者都是誰?

一些照片旁邊寫著簡短的說明,告訴參觀者,遇難人當時為什麼在那輛被劫持的油罐車附近。而不少照片旁邊連說明也沒有,只有遇難者的姓名和年齡。

促使《明星周刊》記者克里斯托弗‧羅伊特(Christoph Reuter)和攝影師馬克爾‧麥特爾斯埃芬(Marcel Mettelsiefen)決定親自前往阿富汗昆都士瞭解真實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德國軍官下令對油罐車投擲炸彈的事件發生後, 北約竟然無法查出究竟有多少人因為要從那輛油罐車中弄些柴油回家而命喪黃泉。 這兩位記者希望起碼弄清究竟有多少人喪生, 遇難者都叫什麼名字,什麼身份。他們不希望這些無辜的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掉。

兩位記者將他們的蒐集到的材料進行了初步整理後,決定開辦這個展覽。雖然展覽沒有使用激烈的言詞,沒有明確控訴某個人,也沒有展出被採訪者哭訴抱怨的畫面和鏡頭,但是每個參觀者都感到了心中的沉悶和壓抑,因為展覽會上所展示的殘酷的戰爭鏡頭同波茨坦充滿了田園風光的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阻止戰爭再次發生

一位名叫霍斯特‧克萊爾(Horst Kreil)的參觀者含著眼淚說:

"這是個令人信服的展覽。那麼多年輕人,還有上了年紀的人都被打死了。這讓人感到切膚之痛。這樣的人間慘劇是無法彌補的。所有戰爭行動都是在犯罪,戰爭造成的每一個死亡事件都是不應發生的。"

這位參觀者現在已經退休。他還說,自己曾經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為了阻止戰爭再次發生,他曾積極參與政治並加入了和平運動。但是面對展覽會上的這些照片他幾乎感到絕望。

德國不能撤軍

參觀者中有一位曾經在阿富汗為當地警察作過兩年培訓的女警官。她表示,自己對於這些阿富汗民眾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但她擔心記者是在利用阿富汗死難者家屬做為宣傳工具。整個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呼籲德國輿論對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從阿富汗撤軍。 而她本人並不同意撤軍。

"在阿富汗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那裡的人學習知識的熱情非常高,他們對外界提供的援助也充滿了感恩之心。 我們應當在阿富汗做更多的事, 應當更多地投入那裡的重建工作,更多地同當地人一起合作。"

關注在阿富汗發生的一切

對於正在波茨坦從事民事服役工作的安德烈‧格爾特(Andre Gert)來說不論什麼戰爭, 不論誰受到了戰爭的危害, 誰參與了戰爭全都是一樣,他是個百分之百的反戰人士:

"參觀者一邊走過展覽大廳,一邊閱讀有關的文字說明總會留下一點印象。但是作為局外人要想真正理解什麼叫做戰爭並不那麼容易的。要想知道戰爭的危害,只有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才行。"

這正是記者克里斯托弗‧羅伊特舉辦這個展覽的初衷,即"將真實情況坦率地告訴公眾, 引起人們的興趣,讓他們關注阿富汗所發生的一切。"

根據克里斯托弗‧羅伊特和馬克爾‧麥特爾斯埃芬這兩位記者的調查, 2009年9月4日的事件共造成5個村落中的91名男子、兒童和老人喪生。

作者:Cem Sey/韓明芳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