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建築諾貝爾"

2012年2月29日

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成為首位獲此建築界最高獎項的中國人。評委會的決定出於對中國建築理想的認可,而王澍的建築哲學絕非中國主流。

https://p.dw.com/p/14BpW
建築師王澍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49歲的中國建築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也由此成為第一位獲得這一全世界建築領域最高榮譽的中國人。此前獲此殊榮的有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瑞士建築大師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巴西建築奇才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da Rocha)等。美籍華人貝聿銘也曾獲此殊榮。

普利茲克建築獎基金會主席托馬斯‧J‧普利茲克(Thomas J. Pritzker)2月28日在洛杉磯陳述評委會的頒獎決定說:"將此獎授予一位中國建築師,標誌中國的建築理想方面的作用得到世界認可。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在未來幾十年裡還將對世界有重要的影響。"評委會還特別強調,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應與中國獨特的傳統相結合,走可持續性發展的路線。

現代與傳統、實用與浪漫的結合

"傳統"與"可持續"正是建築師王澍作品的主要風格。王澍完成的第一個主要作品是2000年時的蘇州大學文政學院圖書館。作品主要體現了"書"與"山水"的千絲萬縷的聯繫,突出了蘇州園林的風格。也是在同一年,王澍進行了第一次重要的出國參展,地點就是德國首都柏林。當年邀請王澍等8位年輕中國建築師來柏林參加"土木"展覽的德方負責人之一是愛德華‧科格爾(Eduard Koegel),如今在柏林工大中國文化與科技研究中心任教。科格爾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對王澍作品印象很深:

"用拆遷建築的部分材料建造新的建築,所謂的'回收利用'是王澍的風格,當然他在選材時是非常花心思的。此外,他偏愛選用自然材料,比如竹子,木頭,這也讓王澍的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獨出一格。"

Fotomontage Shanghai Tower
現代高樓林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充分發掘建材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也在王澍的其他主要作品中得以體現,比如寧波美術館項目,寧波五散房項目,還有寧波博物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工程也是王澍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他的所有作品都本著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原則,結合中國南方水墨山水畫的元素,讓他成為脫離中國城市規劃主流的"另類"。曾經就職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現在在德國、北京和烏魯木齊分別有設計公司的德國建築師克里斯蒂安‧亨內克(Christian Hennecke)認為,王澍之所以可以在設計時充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與他所在的工作地點有關:

"與北京比起來,一些江浙城市無論是在城市規劃,還是建築建造的品質,以及工程管理的水準上,都超過北京。北京的官僚因素太多,腐敗現象太普遍,有些工程難以落實。"

中國城市規劃難以改變

柏林工大中國文化與科技研究中心的科格爾補充說,王澍獲的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定會讓他的建築哲學,即讓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城市與田園互補,實用與浪漫相融等獲得更多關注,也可能會讓更多建築師學習效仿。不過科格爾不認為,王澍一個人的成功和獲獎會讓中國的整體城市規劃徹底變革:

"因為中國人口密集,城市化發展迅速,建築面積十分有限,加上建築業的商業運作因素,導致並非最理想的、最環保的建築理念可以主導中國的城市規劃。"

Der Chinesische Garten in den Gärten der Welt in Berlin Marzahn
傳統中國園林風格圖片來源: Gärten der Welt

與中國有緊密項目往來的德國建築師亨內克也認為,王澍的獲獎是否能影響中國的城市規劃,要看:

"王澍是否保持自己的風格。如果他成名了就摒棄一貫的理想,而只作一些龐大但膚淺的項目,就沒什麼意義了。"

王澍自己得知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消息後激動不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獲獎是巨大的驚喜。看來真誠的工作和堅持不懈會有結果。"

2012年普利茲克獎的頒獎典禮將在5月25日在北京舉行。

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1979年由普利茲克家族的傑伊‧普利茲克和他的妻子發起,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所贊助的針對建築師個人頒布的獎項。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築師及學者組成評審團評出一個個人或組合,以表彰其在建築設計創作中的傑出貢獻。獲得者可得到10萬美元獎金、一份證書和一個銅制獎章。

作者:謝菲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