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林鄭破例視像宣讀施政報告 房屋牌能否撼動示威?

2019年10月16日

香港抗議聲由街頭延續到議會,林鄭月娥在議事廳內碰壁,導致她成為歷史上首位要以視像方式宣讀施政報告的領導人。面對社會上呼聲不絕的政治訴求,林鄭月娥選擇以房屋牌回應。

https://p.dw.com/p/3RMYW
Carrie Lam Hongkong Proteste im Parlament
在立法會會議廳內,民主派議員用投影器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示威標語投射到林鄭月娥背面的牆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過幾個月復修的香港立法會會議廳重開,新一屆會期的第一次會議,由特首林鄭月娥宣讀新一份政報告。早上11點,她抵達立法會大樓,在民主派議員夾道抗議下步入會議廳。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要求議員保持肅靜,否則會命令其離場。但是一眾民主派議員沒有理會,繼續高喊口號,他們的桌上也放著示威標語。林鄭月娥在示威聲中開始宣讀施政報告。同一時間,議員區諾軒用投影器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示威標語投射到林鄭月娥背面的牆上,公民黨議員陳淑莊則用喇叭播放街頭示威現場的聲音,要求林鄭月娥回應訴求。

會議開始短短兩分鐘後,主席梁君彥宣佈暫停會議。十多分鐘後會議恢復,林鄭月娥第二次嘗試讀出施政報告,但是民主派議員沒有停止抗議,部分人更加想走向講台示威。

最後,梁君彥稱因為部分被驅逐的議員不肯離場,宣佈休會。林鄭月娥離開會議廳時,繼續被多名民主派議員追著抗議。

Hongkong Protest im Parlament
林鄭月娥進入會議廳時,民主派議員夾道抗議。她最終成為第一次不在議會內宣讀施政報告的特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 Cheung

避談政治 大打房屋牌

按照幾十年來的傳統,回歸前的港督以至後來的特首都會在議會內宣讀年度施政綱領。林鄭月娥是第一位不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的特首,改為發表預先錄影的影片。

林鄭月娥在影片中表示:「一日香港仍然處於爭端不解、暴力未止、對立不和的境況,香港無法走上復和之路,大家亦對前景失去信心。我們必須逆轉目前悲觀的情緒和制止破壞秩序的行為。大家必須放下分歧,停止攻擊,以我們共同恪守的價值,重新啟航。」

香港經歷了四個多月的示威浪潮,至今仍然未有止熄的跡象。在抗議聲中出爐的新一份施政報告,花了大量篇幅著墨於房屋和土地政策。林鄭月娥指稱,房屋問題是「部分民怨根源」,而新措施會處理香港社會最關注的問題。她也表示,香港經濟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預計在今年第三季步入衰退。

以下是施政報告的部分重點內容:

  • 未來3年提供1萬個過渡房屋單位。
  • 放寬首次置業按揭(房貸),800萬港幣以下物業最多借九成,1000萬以下港幣物業最多借八成。
  • 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和首次置業房屋,並呼籲地產商支持。
  • 落實第2個港人首次置業房屋項目,要求市區重建局提供更多同類單位;改建政府工業大廈為資助房屋。
  • 明白社會對「明日大嶼」發展計劃有疑慮,建立平台讓專業人士和青年參與討論。
  • 繼續向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發放每年2500元學習津貼,但不包括大學生。
  •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上限增加至港幣400元。

民調:73%要求林鄭下台

對於示威者的五大訴求,這份施政報告並沒有一一回應,而是繼續強調支持警隊執法。在記者會上,多名記者追問新措施如何緩和社會不滿,特別是市民對於政制改革和人權的關注。

《明報》委任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87.6%受訪者同意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較上次調查進一步攀升。81.3%受訪者認為要落實雙普選,要求林鄭月娥下台的也多達73.3%。另外,民眾對於警隊的不信任繼續增加,68.8%受訪者支持大規模重組警隊;以10分為滿分,受訪人士對警方的信任度只有2.6分,表示完全不信任(零分)的人多達51.5%。

面對記者質問,林鄭月娥如此回應﹕「我不同意香港的自由受到損害。而民主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政改必須符合憲制要求,否則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她續說﹕「我五年前提出政改,那些建議非常合理但被否決,現在同一群人又提出憲制改革。這份施政報告未必有方案,但當情況平靜下來,我希望與社會各界有平靜的對話。」她表示,本屆任期內就基本法23條立法的可能性較低。

2015年6月,被泛民陣營稱為「假普選」的香港政改方案在立法會遭到否決。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當時曾表示,因為政改方案將會被否決而感到痛心、失望。「我無法預知香港的民主發展什麼時間可以重新上路,但我深信只要我們堅決維護'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香港仍然是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李芊(綜合報導)

沒有回頭路的香港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