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的鐵蒺藜和花久志的中國人來了

2009年10月16日

《南德意志報》認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開幕式上的講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國《日報》著名記者花久志為首、包括三名中國自由記者在內的八人小組與書展合作,在網頁上開闢了名為"中國人來了"的專欄。

https://p.dw.com/p/K7OY
梅克爾總理在書展開幕式上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梅克爾給了中國棉紙包裹的一包鐵蒺藜

本屆法蘭克福書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主與專制、新聞出版自由與鉗制言論兩種思想交鋒的戰場。有媒體指出,開幕式上中國代表團成員與德國觀眾鼓掌的不同明顯反映了理念的差異。《南德意志報》認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在開幕式上的講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的講話聽起來也許像外交辭令,實際上它遞給中國代表團的是用棉紙包裹著一包鐵蒺藜。梅克爾說,'在獨裁統治下,書籍被焚毀、被查禁'。她回憶起自己過去在東德如何渴望書籍、對當時大多為'官方'的書籍多麼失望的往事。這樣的歷史性比較使人一目瞭然。

「中國沒有私營出版社,國家仍然是分配出版書號的唯一統治者,這也正是中國的正式出版物中很少有自由激進文學的原因。中國代表團中最著名文學家莫言的登台既引人注目,也使人頹然。與聽命的地方小幹部一樣,他反復倒騰那幾句有關開放、交流、各國人民如何如何等毫無思想內容的句子。

「梅克爾談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事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臉色像混凝土一樣板結起來。在中國,一提到柏林牆和1989年,每個人都會想到那一年的另一件大事:『天安門大屠殺』。在中國正式討論中,它是最大的禁忌話題。

「德國總理友好地微笑著說:'書籍能反映出差別,所以它對獨裁政權構成了威脅,具有偉大的自由潛力。'她要求參觀書展的人與中國人進行毫無保留的談話。那我們就去中國館吧!看看今後幾天在那裡能聽到什麼說法。"

《日報》:中國人來了專欄

法蘭克福書展期間,以德國《日報》著名記者花久志為首、包括三名中國自由記者在內的八人小組與書展合作,在網頁上開闢了名為"中國人來了"的專欄。花久志的首篇文章談到開闢這一專欄的動機和《日報》的主張:

"《日報》主張無條件的言論自由,主張激烈爭論,如果有必要,也主張公開挑戰。在以中國為主賓國的今年書展上,它主張的這一切可能得不到實現。但我們認為,在與中國對話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失敗和挫折。哲學家哈伯馬斯說,對於西方來說,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巨人'。今天的中國比任何時候都強大,這就使得對話變得更為困難。

「但是除了對話以外,沒有別的選擇。既與共產黨精英、也與異議人士對話,同時傾聽處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中國廣大公眾的聲音,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界、文學界和新聞界最重要任務之一。《日報》認為,它能承擔這一任務,所以接受了書展的建議,組成一個自己的德中編輯團組,從新聞的角度,獨立追蹤本屆書展。此前,中國和德國記者從未以這樣的形式共同登上網路媒體。"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