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河南村鎮銀行弊案延燒 3000儲戶維權爆流血衝突

2022年7月11日

中國河南村鎮銀行弊案持續發酵,據報上週末有3000名憤怒群眾在鄭州維權抗議時,遭警方與不明白衣人士圍困,現場發生流血衝突。有關消息在中國社交網路迅速流傳,但同時也遭官方審查、大量刪帖。

https://p.dw.com/p/4Dw3n
China Protest vor der Volksbank von Zhengzhou
河南鄭州7月10日的維權抗議現場。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河南省村鎮銀行因大批儲戶無法取出存款,約3000人週日(7月11日)在河南鄭州拉起重重布條,動員抗議。根據美聯社報導,大群憤怒的銀行儲戶在現場與警察對峙,部分維權人士遭警方帶走時受到粗暴對待。

根據現場流出的多張照片可見,大批人群在中國人民銀行一家分行入口處的台階上舉起布條。白色布條寫道:「反對河南政府腐敗、暴力,40萬儲戶在河南破滅了中國夢」、「樓陽生有通天關係就可以辦訓誡中心、無訪村、賦紅碼?」、「反對河南省政府聯合黑社會暴力毆打儲戶」等。

樓陽生為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河南村鎮銀行弊案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部分原因是早些時候,有民眾指控官方試圖透過賦予健康碼紅碼的方式,阻止儲戶出行維權。

事件經過

綜合多家媒體報導,鄭州週日的儲戶維權行動是在當日清晨5點開始。大批儲戶與民眾集結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支行外,希望拿回「消失」的存款。

一名來自山東的張姓婦女向美聯社表示:「我們今天來了,是想拿回我們的儲蓄,我家裡有老人和孩子,無法提領存款已經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活。」

據張姓婦女稱,清晨時分警察已封鎖了街道。到上午8點,警方開始在另一側集結。一名銀行業監管人員和一名地方政府官員來到現場,試圖與人群交談。張和另一位來自北京的楊姓抗議者告訴美聯社,他們以前就聽過這些官員說的話,不相信他們所說。

抗議現場除了身穿制服的警察外,還有穿著T恤的不明人士組成圍阻群眾的保安人鏈。隨後,警察從車輛上使用擴音器向抗議者宣佈,他們是「非法集會」,如果不離開將被拘留和罰款。

上午10點左右,穿T恤的不明人士衝向抗議人群,驅散了他們。根據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多個影片顯示,雙方現場爆發流血衝突,抗議者被身著白色或黑色普通T恤的保安團隊推擠、推下樓梯,或遭到暴力拉扯與毆打,場面混亂。不明便衣人士亦在向人群衝鋒時,被水瓶和其他物品丟擲。目前尚不確定這些便衣人士的具體身份。

張女士稱,她看到有婦女被拖下銀行門口的樓梯,她自己也被毆打。據她所說,她質問警方:「你為什麼打我?」警方回答:「打妳有什麼錯?」

楊姓抗議者則表示,自己遭到兩名保安人士毆打,其中一人從樓梯上摔下來,在混亂中誤以為是楊打了他或推了他。他說:「雖然反覆抗議和示威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但我認為如果更多的人瞭解我們,理解或同情我們,還是有幫助的。」

根據美聯社報導,抗議者隨後被送往不同的地點。張女士說,他們被迫簽署了一份保證書,保證他們不會再聚集。美聯社試圖致電鄭州市和河南省警方,但皆無人接聽。

週日稍晚,河南銀行業監管機構在其網站上發佈了一份簡短通知,稱當局正在加快對其中4家銀行的客戶資金進行核查,並制定解決計劃,以保護公眾權益。

根據《端傳媒》報導,河南警方也在週日深夜發佈通告,稱近期又抓獲幾名嫌犯,他們透過多家公司控制數家村鎮銀行,通過網路平台非法轉移資金。警方稱「查封、扣押、凍結」了一批涉案資金和資產,但未透露金額。

勾結黑社會?

根據《中央社》報導,河南村鎮銀行弊案可能涉及400億人民幣存款資金。今年4月以來,河南及鄰近的安徽省有6家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在媒體報導這些銀行的母公司負責人,因金融犯罪而逃亡並被通緝後,他們無法提取自己的存款;6月,有儲戶前往河南希望取回存款,但卻被賦予健康碼紅碼,無法出行,當時引發極大爭議。

事後,中國官媒對此嚴詞批評,鄭州市隨後發佈問責通報,將市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等官員撤職,但事件仍持續延燒。

週日維權流血事件爆發後,中國許多輿論深感震驚。許多論質疑,這些身份不明的便衣人士是否為黑社會,背後又是否涉及與官方勾結。中國當局隨即封鎖消息。中國社交平台微博上的有關話題也陸續遭到刪除,但實時搜索仍有部分文章可見。

China Protest vor der Volksbank von Zhengzhou
身穿白色T恤的保安人士具體身份,目前尚不清楚是否為便衣警察或其他身份。圖片來源: REUTERS

一名帳號名為「TatamCa」稱:「#河南鄭州人民銀行打人#這一條條刪掉的詞條 就是我對國家信任的一點點流失」另一名「NDY-E 」則稱:「真是要吐了,唐山事件眾多受害者發聲後後,各省各市各區各縣到底還有多少黑惡勢力地頭蛇? 」

(美聯社、端傳媒、中央社等)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