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洪堡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

Timothy Rooks
2019年3月11日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測量所有他所遇到的東西。雖然他的一些發現今天已然過時,但他的整體研究觀卻和我們今天對世界的看法頗相一致。

https://p.dw.com/p/3Enxb
Alexander von Humboldt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eritage-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洪堡之名代表了非凡。在時間長河中,高校、中小學、輪船紛紛以他命名。不過,他的名字也被人利用來銷售所有可能的東西:從縫紉機到香煙,不一而足。

其實,洪堡並非一直受到尊敬。1859年去世後,他的聲名曾一度驟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人、事,但凡與德國沾邊,在西方世界統統受到嘲弄,洪堡之名也幾乎全然消失於公眾意識。

然而,在他誕生250年後的今天,洪堡又重享令名。新項目以他命名得以推介;有關他的新書無計其數;在柏林,取名為"洪堡論壇"的博物館在修繕一新的城市宮開館。

如今,這位普魯士研究家、作家、冒險家和全才學者之所以依舊受人尊崇,也是由於他的跨專業研究方法。然而,正是這種研究方法卻讓他在世時大吃其苦。

洪堡辭世時,專業化和分門別類被視為科學的未來。只有對某研究領域的深邃理解方有望導致新認識,-這是當時的普遍看法,任何其它做法均被視為不專業。

今天,我們面對的問題恰正要求人們表現出跨專業性。倘若只研究個別過程,人們就無法理解地球暖化現象。相反,我們必須把所有生物體、一切地質現象、化學因素和人類的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

受洪堡的影響,人類才學會了把地球理解為一個動態的、複雜的系統。"洪堡學"是一種科研方法,將精確數據、個人觀察及整體自然觀結合在一起。

Staatsbibliothek Berlin Tagebücher
洪堡日記手稿(柏林國立圖書館)圖片來源: Staatsbibliothek Berlin/Timothy Rooks

一種全球視角

除跨學科性外,洪堡還為後來的科學家們留下了其它重要的遺產:不要害怕新技術;運用圖表,以能更好理解複雜題目;接受這樣的觀點,即所有知識都不完整;平等對待一切人。

洪堡也留下了十分具體的東西:學者們研究他的日記、所發表的文字以及他生前蒐集的巨大資料庫。不久前,科學家們就曾利用了他對厄瓜多爾欽博拉索(Chimborazo)火山的測量數據,以更好瞭解這個當年被視為地球最高實體的火山過去120年來的變化。

此外,他們還利用洪堡的植物地理圖畫,調查有多少生物多樣性因氣候變化和農業開發而消逝。調查結果顯示,與洪堡所處時代相比,今天,欽博拉索火山的冰川線後退了450公尺,植物分佈線則提高了500公尺。

這一跨學科項目當會讓洪堡深受鼓舞。他歷來主張分享科研成果;他樂於和其他科學家們合作;國界、國籍或語言在他眼裡從來不是障礙;當年的他是一個全球網路的樞紐,經由這個樞紐,很多科學家在多年時間裡遙相呼應、互通聲氣。

測繪大自然

然而,在他人得以享用到他的那些數據之前,洪堡本人則不辭艱辛勞作於那些訊息大山之間。為能解釋,哪些植物在哪裡生長,他繪制了訊息圖。他也是經由等溫線標誌氣候區的第一人。

他將自己成百上千頁筆記"翻譯"成易於他人理解的無數圖表。和一些當時最出色的藝術家一起,洪堡創作出了用於解釋自然現象的畫圖,使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懂。

不過,若干圖表和繪畫細致至極,其內涵的意義迄今都還未能完全破解。而另一些簡單些的圖表如今已成為科學界的經典之作。洪堡的若干圖表甚至成為博物館展品。幾乎所有圖示都採用垂直方式,即洪堡看世界的方式:從山脈的最高峰降至地下深處的礦床,- 當然還包括這兩者之間的所有其它東西。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ime Bonpland, Ejido von Quito, Vue du Cajambe, Ecuador, Cayambe, 1801
測繪大自然:洪堡在厄瓜多爾圖片來源: Botanisches Museum Berlin/Foto: Timothy Rooks

尊重所有人

洪堡也是一個頗具創意的製圖家。他詳細的南美、墨西哥地圖增加了當地住民的自信。它精準的製圖展示了具體的地區邊界,它們不再能受到挑戰,並為不久後便獲得獨立的那些國家提供了一種形態。直到今天,每一張南美地圖上都能找到洪堡的影子。

洪堡從未忘記過他研究的那些國家的原住民。對奴隸制,他曾作過最嚴厲譴責:"它(奴隸制)無疑是鞭笞人類的所有惡行之最。"在他眼裡,所有人一律平等。

洪堡表明,新世界的所有文明與歐洲、非洲或亞洲的文明處於同一水準。也因此,二百年來,洪堡在拉丁美洲始終受到景仰。

如今,洪堡也是對維權人士的一種激勵。美國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英語世界中的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in English)項目負責人庫岑斯基(Vera Kutzinski)教授這樣講到洪堡:"他抗爭奴隸制這樣的社會不公,抗爭墨西哥礦區的非人勞動條件。這與今天人口走私、剝削人的企業、大量無證移民在美國所面對的令人發指的工作條件這樣的問題可資類比。"

學無止境

庫欽斯基教授指出,洪堡的工作不是一個已然完結的項目,這一點對我們這個一切求快的時代而言,具有約束效應。洪堡雖始終竭力使自己的項目能體現當時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也一再指出自己所有出版物的暫時性質。

此外,洪堡也不羞於承認錯誤,或向同事提供主意。洪堡成了數代科學家的一塊跳板,他們跟從了他,超越了他。達爾文便是其中一位。洪堡去世後數月,他發表了《物種起源》。

庫欽斯基總結道:"他(洪堡)堅持說,認知永無完備,學習過程絕無終竟,由此,洪堡指出了消費訊息數據同對事物的實際認識之間的截然差異。"

Humboldt Universität, Unter den Linden, Berlin, Hochschule
柏林洪堡大學圖片來源: T. Rooks

一種真正的啟迪

新近出版了有關這位學者的一本書的道姆(Andreas W. Daum)認為,視洪堡為一個難以接近的天才,這種態度並無意義。他指出,只有把他從高台上請下來,人們才能認識他,"只有在我們不把他當作超人的半神而頂禮膜拜時,我們才能更多地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洪堡。當我們認識到洪堡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人時,我們就能認識到,我們活在一個所有一切都相互聯繫的世界上。"

即使沒有英雄崇拜,人們也能承認,洪堡乃是一位絕對的世界公民,從不在意國界或族界。這名普魯士人在4大洲留下足跡。他曾在巴黎居住數十年;他會說多種語言;他曾使用13種文字寫作。洪堡辛勤工作,慷慨地讓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惜解囊提攜青年才俊。他不懼犯錯,不恥於自我修正或完全修改自己的意見。

這位學者為他人爭取權益。

洪堡表現出,如果堅定追尋自己的夢想、讓生活充滿內容,則一個人可有何種作為。

為他人挺身而出,把生命獻給科學:在我們今天這個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自我導演的世界,洪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