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Wie erfolgreich ist die Delphin-Therapie

Marko Pauli2008年3月9日

海豚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聰明可愛、「笑容可掬」、善解人意的,世界上也有不少地方利用海豚為患有自閉症、腦癱等嚴重疾患的兒童治病,德國父母就不惜花費重金,把孩子送到美國佛羅里達接受海豚治療,希望他們能脫離內心封閉狀態、和人接觸、開口說話等等。那麼海豚治病的效果究竟如何,其實頗有爭議,而這種做法本身也頗有爭議,比如說環保人士就說,海豚療法提倡者避而不談的是,治病過程當中其實經常發生事故。德國之聲記者發來以下採訪報導。

https://p.dw.com/p/DLO3
孩子的朋友圖片來源: DW-TV

這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家游泳館。在燦爛的陽光下,一隻海豚在一名醫療人員的監督指導下,正帶著一名兒童玩水,游泳池旁站著滿臉喜色、如釋重負的父母。

這是海豚治病的一個對外場景。海豚治病經常被稱為神奇療法,但在不久前鯨豚保護協會(WDCS)公佈的一項研究卻顯示,其實並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海豚治病的療效。該協會負責人恩特魯普(Nicolas Entrup)介紹說: "海豚是一種野生動物,絕不是什麼神醫。如果你仔細分析有關海豚治病療效的學術研究,你就會清楚地發現,所謂海豚發出的高頻超聲波有激活作用、或者海豚具有特殊能力的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相反,人受傷的風險倒更大。海豚是野生動物,海豚治病過程當中一再發生傷人事故,只不過有關這方面的報導極為少見,因此鮮為人知而已。"

人們普遍認為,海豚天生願意和人接近。然而,鯨豚保護協會在一個海豚館進行的研究卻表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觀察結果是,海豚更多地是避開人類。

或許這個結果也和海豚館這種人工設施有關。總體來說,人工養育環境對海豚非常不利,死亡率高、繁殖率低就很說明問題。因為海豚館後繼無豚,所以必須靠捕獵野生海豚"充軍"。恩特魯普說: "從海豚保護角度來說,情況非常嚴峻。海豚是群居動物,每群大概一、兩百隻,人們捕獵的主要是年幼的母海豚。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整群海豚斷子絕孫。"

雖然歐洲明文禁止進口海豚,但據鯨豚保護協會瞭解,仍有一些海豚經西班牙進入歐洲。一旦進了歐洲的大門,自由買賣就不成問題。由於一支年幼海豚的價格可達20萬歐元,由於望子健康的父母願意不惜代價為孩子治病,因此,該協會認為,提倡海豚治病的主要動機其實是經濟利益。那麼,許多父母確實堅信海豚治病有效是怎麼回事兒呢?恩特魯普說: "這些療效和海豚作為特別的動物其實並無關係,而極有可能和其它一系列因素有關,和渡假因素有關,和水的因素有關,和動物因素有關,但這個動物並不一定非得是海豚。"

德國紐倫堡的布賴滕巴赫(Erwin Breitenbach)教授的意見卻不同。這位教授主持了一項歷時6年的研究,專門研究海豚療法對患有嚴重互動溝通障礙的兒童有什麼效果。他描述海豚療法及其作用說: "海豚療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海豚和小患者之間建立一種互動關係,讓小患者瞭解可以和海豚一起做些什麼事兒。醫療人員的任務只是協助,小患者想幹什麼,就協助他幹成什麼,使他獲得成功感,讓他感覺到他的行為可以為周圍帶來可喜的變化。"

布賴滕巴赫並不認為海豚有什麼特異功能,他認為更關鍵的是,我們自以為海豚具有特異功能。他說: "人們顯然把人類的某些想像強加到海豚身上,使它成為一種特殊動物。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海豚確實非常適合做醫療助手,它溫順聽話,讓幹什麼就干什麼,其它動物都比不上它。"

但持批評態度的人則認為,這一點不符合事實,許多其它動物其實也同樣適合做醫療助手。行為學家奧特施泰特(Carola Otterstedt)博士精通動物輔助療法。她就認為,利用飼養方式符合動物需求的本地寵物、家畜進行治療是更好的選擇。她說: "因為我們有積累了幾代的經驗,因為我們更瞭解這些動物的習性,更熟悉它們的面孔、表情、動作等等。"

許多動物都適合當醫療助手。在奧特施泰特看來,關鍵是在選擇,選擇適合患者及其需求的動物。比如她就長時間觀察了一個患自閉症、誰都不理的女孩和兩只鵝在一起的情況。她介紹說: "誰都知道,鵝喜歡叼人的鞋帶,把鞋帶解開。這個女孩就把鵝解開鞋帶的動作看作是對話請求並接受了這一請求,覺得應該做出反應,從而脫離了一會兒自閉狀態。這個女孩從來沒有對人的接近動作做出過任何反應,但是卻對鵝的動作做出了反應。而且,她也並不是對兩只鵝都做反應,而是只對其中之一,因為每隻鵝的個性不同,引起的反應也不同,這才是最終起作用的地方。"

這樣的經驗表明,動物療法更關鍵的是,所選動物是否能夠喚起默默無語的互動溝通,而不是哪種動物問題。這個認識,或許有助於不少海豚免遭囚禁的命運。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