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漫話國慶慶典之八:三十五周年之「萬歲」到「您好」

徐慶全
2019年9月22日

「小平您好」橫幅製作過程,與胡耀邦決策不抬鄧小平畫像,與鄧小平檢閱部隊口號的變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如此相通。「小平您好」,必然成為這一年慶典國人的共同記憶。

https://p.dw.com/p/3PvDG
China Deng Xiaoping Parade 1984
1984年閱兵儀式上的鄧小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axppp

(德國之聲中文網)回溯三十五周年慶典,令人記憶猶新的是這樣一個細節:

"小平您好!"鄧小平帶著微笑,看著參加國慶遊行的學生們打著這幅橫幅,從天安門廣場走過。

北京大學的莘莘學子為了標新立異,不經意間的舉動,成就了經典的歷史一刻。這樸素的語言,背後有著豐富的政治意蘊。

這種意蘊是什麼?國慶節半年後,胡耀邦曾有過一個解讀:"我們的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一年比一年高。現在我們老一輩的中央領導同志,比如我們的小平同志、陳雲同志、先念同志,可是不敢往街上走啊!因為他們走到什麼地方,馬上就會被群眾圍起來問好!去年國慶節遊行,清華大學(應為北京大學)的學生寫了個'小平您好'的橫幅,傳播到全世界,世界各大通訊社都發了這條新聞。這樣親切的稱呼,連'同志'兩個字都沒有,更沒有'英明領袖'那種稱號,確實生動反映了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同群眾的親密關係。"

從1949年慶典開始,"毛主席萬歲"成為慣例,積例成習,喊到1960年代,"萬歲"不夠了,開始"萬萬歲",直到1969年二十周年慶典上的"紅海洋"色彩。

1976年9月9日,83歲的毛澤東在"萬歲"聲中辭世。繼任的華國鋒,戴上了"英明領袖"的桂冠,但"萬歲"這個詞,在慢慢絕跡。伴隨著其後的去"個人崇拜"化,華國鋒摘掉了"英明領袖"的桂冠,到 1981年,他身兼的三個職務也分給了胡耀邦(黨主席)、趙紫陽(總理)和鄧小平(軍委主席),中國政治舞台上,個人"萬歲"開始絕跡。

1984年開始籌備大慶典禮時,如何表現領袖就成為擺在"國慶領導小組"面前的難題。為此,時任北京市長的陳希同向胡耀邦討教:"十一"遊行時,抬領導人畫像時,抬哪些人的畫像,特別是要不要抬鄧小平的畫像?耀邦抽著煙,想了想以後說:"如果去請示鄧小平本人,抬不抬他的畫像,鄧小平也不會同意抬自己的畫像。"陳說:"你這樣講了。我們好辦事了。"

China  Deng Xiaoping beim Bridgespielen 1984
鄧小平力主破除個人崇拜,這樣的生活照片在當時中國並非禁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

於是,在十一慶典上展現的是這樣的畫面: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是塑像,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是著作模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是浮雕像。

當然,鄧小平是慶典上唯一的主角。他作為軍委主席檢閱部隊,打破慣例替代中國防部長發表講話;總書記胡耀邦和國家主席李先念,也只是觀禮台上的一員。

慶典大閱兵,口號是必須的。25年前的1959年十周年大慶,林彪呼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受閱部隊回應的是"萬歲!萬歲!萬歲!"。

現在個人"萬歲"絕跡了,口號也必須變化。如何變化?成為慶典前媒體猜測的一個點。慶典上,當鄧小平乘坐紅旗牌黑色敞篷閱兵車行進在受閱部隊前時有了答案:"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鄧小平的親切問候和受閱官兵的響亮回答,基本上等同於一種政治上的宣示:個人崇拜此後要成為歷史。

這一切,在9月30日準備參加第二天遊行的北大學生並不知道,但時代的氣息他們是感受到的。他們在準備製作一條橫幅表達心意時,也曾為寫什麼而七嘴八舌。媒體報導說:有人說寫"教育要改革",有人說寫"改革要加速",但都覺得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願。談著談著,談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到鄧小平。一開始有人說寫萬歲,但很快被否決了,說有個人崇拜的色彩。經過反復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等到用床單做襯時,發現床單長度不夠,只能訂四個字。才去掉"同志"二字,把"你"換為"您"。

這一橫幅製作的過程,與胡耀邦決策不抬鄧小平畫像,與鄧小平檢閱部隊口號的變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如此相通。"小平您好",必然成為這一年慶典國人的共同記憶。

 

徐慶全為中國當代史學者,前資深媒體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