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來自遠東的創新

Frank Sieren2015年3月19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今年漢諾威CeBIT電子展再度顯示,未來的數位創新科技會越來越多來自中國。

https://p.dw.com/p/1EtAN
Cebit China Partnerland Gabriel mit Ma Kai und Jack Ma
CeBIT電子展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中)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圖片來源: Reuters/F. Bimmer

(德國之聲中文網)表現自信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共同出席本屆漢諾威CeBIT電子展開幕式的這一幕情景,足以表達馬雲想釋放的訊號:中國IT產業有朝一日,會在品質和創新方面堪比德國老牌企業賓士或西門子。這並非沒有可能,只是還需要一段時間。畢竟中國已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產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增長市場。德國對於中國在此方面發展的情感複雜,不乏恐懼,也飽含興奮。

之所以興奮,只因為德國知道中國這一全球人口最多國家可提供的市場潛力:德國還能向中國出口各種商品,換言之,德國的出口經濟和國家的富裕水準也得到保障。之所以恐懼,是因為德國人也意識到,天哪,中國的技術已經這麼先進,我們必須跟進不能落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談到崛起的新興國家時,言語用詞掌握的很到位。畢竟如果中國和印度趕超德國,德國不能說"我們不成全你們,因為我們不願意在競爭中落後"。梅克爾的說法是:"德國很期待這場競爭!"儘管這一說法也有點誇張,因為沒有那個商人希望有更多的同行競爭。連梅克爾自己在黨內也盡量控制"對手"的數量。

今天的夥伴 明天的競爭對手

梅克爾建議德國經濟界用於接受行業競爭的挑戰,儘管她自己在黨內競爭問題上的做法與此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現在是德國的合作夥伴,未來將成為競爭對手。目前中國在數位科技發展上還比較傾向使用學習德國的產品,也因此給博世和西門子等德企帶來利潤豐厚的訂單。但是德國不要小看了中國自身的技術發展和趕超速度:中國資金雄厚,本土市場龐大,專業人才水準高。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Frank Sieren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中國每年都有數百萬高效畢業生湧向就業市場,其中不乏優秀的工程師、電腦、數理化專業人才,也許水準上有些比不過德國的工程師,但是中國目前已有近400萬科研人員,每年國家的科研經費撥款高達2000億美元,遠遠多於西方國家。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今年的經費比去年增加了9%,但也只有150億歐元。

產品愈加有競爭力

20年前,德國開始在中國生產並向中國市場出售產品。如今來自中國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成功登陸德國。而商業游戲準則和德國的生意經是一樣的:先是自己贏利,之後再讓夥伴受益。這與計劃經濟或者社會主義集權制度無關,而是國際經商準則。法國鐵路不會使用德國製造的城際特快列車ICE,反之德國鐵路也不會購買法國製造的列車TGV。美國產的汽車儘管在性能上不如德產車,但仍是美國市場銷量最多的汽車。一度的中國製造"壓箱底"的滯銷高科技產品,今後在品質性能個方面與西方產品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尤其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華為、小米、中興這幾個名字人們應該記住。這三家中國智慧型手機生產商已經對蘋果和三星構成競爭威脅。去年這三家公司的智慧型手機業務銷售額分別在120億美元左右,總共售出1.8億部智慧型手機。中國的網路巨頭騰迅、百度、阿里巴巴也已經成為國際網路产業有競爭力的企業。百度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阿裡巴巴则包攬電子商務市場。阿裡巴巴去年秋在紐約上市IPO融資額達25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大的集資規模公司之一。

阿裡巴巴创始人馬雲有理由為自己公司的成就自豪,卻沒有因為成功而停止突破。在今年漢諾威CeBIT電子展上,馬雲用智慧型手機受秀"刷臉支付"(取代傳統密碼的掃描五官長相的網購支付方式),大出風頭。中國在數位自動化方面投資巨大。這是讓西方感到不安的一點。不過西方國家的技術發展還沒有被中國超越,西方國家還有自己創新進步的機會。而重要的是,西方國家要現實地分析評估自己的機會和風險,並實現更多創新。因為只保持現狀,是絕對不夠了!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 (Frank Sieren) 20年來在中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