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機器人是救星還是敵人?

2017年8月27日

未來中國希望依靠發達的機器人系統來支撐其經濟增長。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步驟,但是卻有巨大的內政風險。

https://p.dw.com/p/2iqy9
China Kellner-Roboter serviert Bie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Y. Jianfeng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大片《變形金剛》系列火爆中國影院,十多年來一直十分叫座,但是今年6月上映的第五部票房成績卻出人意料的慘淡--也許是因為電影裡渲染的科幻世界在中國早已經被現實所趕超。比如今年4月,中國物流公司申通快遞發布的一段網路影片引起了輿論注目,其中紀錄了申通物流車間裡令人稱奇的工作場景。

那裡就像一座未來主義風格的蜂房,成百上千個橙色機器人穿梭其間,對包裹進行快速的分揀。這些幾乎可以完全獨立工作的"工蜂"每天可以處理多達20萬個包裹。"這使得營運成本降低了七成",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不無贊賞地評論道。這要是在共產主義時代,可能要被稱作"模範企業"了。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學習機器人,戰無不勝!

"中國製造2025"

那個宣揚工人階級"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中國,那個以大量廉價勞動力嚇到西方的中國,已經是昨日黃花了。如今北京很明確地把重心放在了自動化上,這部改革計劃叫做"中國製造2025"。昔日的"世界工廠"要在未來幾年內崛起成為世界高科技強國,到2020年,中國立志每年生產出10萬台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根據2017年世界機器人報告(World Robotics Report 2017),中國現在就已經是該行業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僅過去一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就激增27%,達到了8.7萬台。國際機器人協會(IFR)主席傑瑪(Joe Gemma)表示:"在這麼短時間內有這麼大幅度的增長,這是史無前例的。"

China Shanghai Kuka wird vom chinesischen Midea Konzern übernommen
美的收購庫卡,引起極大關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hang Jinqiao

中國的自動化產業和美日等其它經濟大國相比還較為薄弱,因此中國仍然需要從國外引進專業技術。隨著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中國成功將自動化領域的一個全球領軍企業收為己有,這在布魯塞爾和柏林都引起了擔憂。在時任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的倡議下,德國政府曾經一度嘗試要阻止這樁收購案,但是根本找不到能夠和出手大方的中國家電巨頭美的相抗衡的歐洲投資者。對於精於機械製造的德國經濟來說,在機器人領域擁有戰略性的技術領先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的勞動人口萎縮

而中國則試圖通過自動化發展計劃來抵消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弊端:適宜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技術工人越來越稀缺,未來薪水水準繼續上漲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塑料和紡織加工工業的一大部分都已經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了,比如越南或者孟加拉國。

這一發展變化的迅速及其後果,從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的崑山工業園區就可見一斑。2016年初,為蘋果、微軟、任天堂和三星等大企業負責加工組裝的台灣富士康集團,就在自動化領域上走出了到目前為止最大膽的一步:崑山工廠11萬工人裡有將近6萬人被辭退,他們的工作被機器人所取代。而這一舉動並未引起北京"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抗議反對。

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失業

為什麼呢?因為在過去常常因為工作條件惡劣而備受詬病的富士康,這次許諾要在未來增加對高級技能專業人員的培訓,比如"研發和質檢"領域。也就是那些開發機器人和控制操縱機器人的人。

北京當然也知道,這些措施無法彌補因此而流失的數百萬農民工就業崗位。現在即使是正牌的大學畢業生都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大學生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和機器人數量的增加同樣快。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工人的新假想敵?

為了避免大規模失業,中國必須要把這些缺乏專業培訓的工人轉移到不斷增長的服務業中去。服務業目前的增長率雖然也達到了兩位數,但還是不夠快。中國人還是太愛存錢了,因為他們相信"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如今北京陷於兩難境地:中國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但是北京的決策者在改革過程中還必須要想出一些巧妙的應對計策,否則失去飯碗的無產階級者早晚有一天會站起來反抗機器人階級統治者。

(本文作者澤林20多年來生活在北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