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何印度不加入RCEP

2019年11月7日

印度本周宣佈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吉隆坡大學亞歐學院高級講師Rahul Mishra認為,新德里的決定是為了保護印度脆弱的經濟行業並且敦促中國給予互惠的市場準入。

https://p.dw.com/p/3ScRS
Thailand | Ostasiengipfel EAS ASEAN in Bangkok | Narendra Modi
莫迪:評估RCEP沒有得到積極答案圖片來源: Reuters/C. Thirasu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本周走出決定性的一步,宣佈該國不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印度退出後,該協議旨在將東協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聯合在一起。

上述15國表示,在就文本以及市場準入議題達成一致後,可能將於明年早些時候簽署協議。圍繞該協議,各方已經進行了7年長跑。

莫迪政府表示,就目前的協議內容而言,印度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它沒有解決印度的關切和"核心利益"。

莫迪在曼谷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當我評估RCEP時,我必須尊重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我沒有得到一個積極的答案。"

就在印度宣佈退出前數天,各國在東協峰會上就RCEP進行了談判。對協議條文的不同看法和擔心導致印度退出協議,其中涉及平等的市場準入,本土規則,解決糾紛機制以及敏感的國內工業。

15國表示瞭解新德里的關切,並希望印度以後能夠加入該協議。

Thailand RCEP Gipfel in Bangkok
圖片來源: IANS

擔心貿易不平衡

RCEP被視為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鑰匙。如果印度加入,該協議將覆蓋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及全球GDP的30%。對於印度的"東向行動"的外交政策,這一協議具有重要地位。

但是,印度的一個主要擔心就是害怕中國和其它地方的商品會潮水般湧入。印度和中國業已存在530億美元的巨大貿易赤字,超過和其它任何國家。

總理莫迪最近在印度渡假地巴哈巴利普拉姆(Mahabalipuram)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時就談到這一問題。

印度一些行業,比如藥業和IT,認為自己能在中國市場一顯身手。不過,儘管印度一再呼籲中國減少貿易壁壘,但北京並沒有採取明顯措施。

2018年,中國開始經香港向印度出口,以從表面上改變與印度的貿易不平衡局面。如果公平的自貿機制生效,這樣的做法將違反原產地條例。

印度保持謹慎的另一原因是幾年前和東協在自由貿易協議的不快經歷。

2010年,東協和印度簽署了自貿協議,但印度所長的服務業卻未囊括其中。協議雙方因此又花了5年時間就服務業和投資達成協議。印度與東協的貿易赤字這些年來還不斷擴大。

印度也擔心RCEP今後會對農業等領域造成潛在影響,這關係到該國大量的農村人口。印度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補貼,收割、加工、儲存的現代化程度都非常低。

如果向先進的農產品生產國,如澳洲、新西蘭和日本開放競爭,將導致這個南亞國家出現經濟和社會危機,甚至連和農業相關的日用品和食品加工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保護脆弱的經濟領域是印度退出RCEP的關鍵原因,但這並非全部原因。

就連鋼鐵、橡膠製造也等較為強大的工業行業也不看好貿易協議。這些領域在印度主要由家族企業控制,它們本身就具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屬性。

如果加入RCEP,這些公司並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面對進口狂潮。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能排除這些公司對印度政界的態度有所影響。

除了對脆弱的領域造成社會經濟影響外,印度退出RCEP也凸顯了印度工業在競爭力上與中國的巨大鴻溝。躊躇不前的改革讓印度經濟日漸落後、缺乏競爭力。

儘管從目前來看,不加入RCEP理由充足,但從長遠來看,這將對印度產生深遠影響。印度不僅將被排除在地區供應機制之外,該國的內向型發展趨勢也會加劇。

Rahul Mishra是吉隆坡大學亞歐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亞太地區政治安全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