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一個新聞人的價值

摘編:張平2016年4月24日

《明報》辭退知名新聞人、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儘管聲明乃因節流緊縮的財務政策,仍然被廣泛認為真正的原因是香港新聞自由的沉淪。

https://p.dw.com/p/1Ibnu
Hong Kong Protest gegen die Entlassung vom Journalisten Keung Kwok-yuen
《明報》辭退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引發抗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pple Daily

(德國之聲中文網)《明報》辭退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筆名「安裕」),被疑打壓新聞自由。在輔以編者按說明《明報》集團稱裁減人手乃節流緊縮政策的情況下,《明報》刊發了劉銳紹文章《從財產之密到「炒姜」之密》,認為雖然巴拿馬文件也披露了一些與中國高層有關的隱蔽資產,但他們仍然可以穩如磐石、雷打不動。首先因為中國全面封鎖消息,即使報導巴拿馬文件,但卻刪去中國政商人士的部分。其次,即使老百姓用自己的方法知悉實情,但也沒有任何方法動搖權貴的地位和利益。還有,倘若風吹草動,官方馬上打壓,全然忘掉經常掛在嘴邊的「反貪腐」宣傳。所以,巴拿馬文件在中國的唯一作用,就是當中共高層發生宮廷內鬥時,這些材料就會成為他們鬥爭的工具。

劉銳紹說,明報的「炒姜」之密,同樣也有無奈之處。「按香港法律,只要資方按照勞資法例辦事,就可以不需說明原因,甚至無緣無故炒人,就像當年『六四』後我被《文匯報》炒魷魚一樣」。不過,劉銳紹說,資方有權,但是否等於資方有理?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提示《明報》讀者,「請你們用雪亮的眼睛,繼續觀察和監督明報的表現,好的贊,壞的彈。這是你們的消費者權益,也是你們保衛香港新聞和言論自由的責任」。

又見「天窗」

香港《01周刊》發表報導,介紹《明報•星期日生活》以一片薑作為封面,象徵遭辭退的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同時有三名作者的專欄「開天窗」,以表達姜國元被裁退的不滿;深受讀者歡迎的「安裕周記」未見安裕撰文,7個欄目都有提到安裕的點滴或對被裁一事的看法。

文章說,繼兩年前因時任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被調職,多個專欄「開天窗」後,今期再度有三名作者因姜國元被裁而「開天窗」,包括「法政隨筆」余若薇,在其欄目只寫下「安裕不安明報不明」的題;欄目「三言堂」的吳志森撰題「欲悲聞鬼叫 我哭豺狼笑」,註明是「安裕常引述的1976年天安門詩抄」;欄目「女人心」的陳惜姿也寫下「明報炒姜不明不白 樑柱砍斷 日月無光」的大題。每篇文章後都有由編輯註明《明報》裁員的聲明內容。

另外,漫畫家黃照達的6格漫畫中,其中5格分別有1至5個點,第6格則寫上「......我明」,然後畫了一張空了的電腦桌椅,椅子上畫了一件紅色風褸,象徵安裕在報館總會穿上的紅色風褸。

「侮辱讀者的智慧」

香港執業大律師、時評人吳靄儀在《端傳媒》發表文章《解僱安裕,明報自戕》說,「我不知道《明報》當局明不明白,《明報》的公信力和對新一代的意義,有多大是有賴《星期日生活》,有多大是有賴不時有不畏大陸當局、不畏本地權貴的新聞報導」,「解僱姜國元,《明報》最直接是傷害《明報》自己」。

明報總編鍾天祥解釋說,非關政治考慮,只為節省開支。吳靄儀認為,「如此毫無邏輯之言,只會侮辱讀者的智慧;人才是報刊最重大的資產──即是主要『生財器具』」。她說,《明報》高層,總是有一些半自欺的想法:妥協一時,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我不相信這種東西,做生意有很多種,辦一張公信力破產的報紙,是天天公開侮辱自己一次,有什麼意思呢?與其日漸沉淪,不如光榮結業好了」。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