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亡國感逆襲 台灣人何為

張平(摘編)
2019年12月29日

有評論認為,由於「中國因素」的深耕細作,這次總統大選大概是有史以來最不需要談論政策與政黨路線的一次。所幸台灣社會被迫發展出向善的道德共同體認同,亡國感的逆襲因此必須是一個向自由與解放不斷掙扎前進的永劫回歸。

https://p.dw.com/p/3VSVC
Taiwan Wahlkampf l Präsidentschaftskandidaten der Demokratischen Progressiven Partei Tsai Ing-wen und William Lai jubeln
蔡英文和她的競選搭檔賴清德共同亮相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C. Ying-y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亡國感逆襲的永劫回歸》,作者蔡宏政認為,透過網路的巧妙運用與基層組織的長久收買,中國因素可以結合"庶民"對建制派政治精英的不滿,以及經濟成長中的貧富差距與工作貧窮,翻轉民進黨長久執政的地盤。其中顯示的意義是,中國因素已經深入台灣公民社會,足以利用民主選舉的形式合法地選出親中政治人物。

蔡宏政說,這次總統大選大概是有史以來最不需要談論政策與政黨路線的一次。在蔡政府任內許多重要議題,如美中台關係變化與新南向政策、未來十年急速老化下的長照與地方創生、五加二的經濟轉型與工作貧窮、前瞻計劃中的國土規劃,都沒有得到真正討論的機會。一支穿雲箭,藍綠國政都不見。綠營政治精英要有效化解中國因素"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唯有改變知識服務權力的反智慣習,與公民社會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共同促成台灣的社會團結。台灣社會因為中國因素的不斷入侵與分化,被迫不斷發展出向善的道德共同體認同,亡國感的逆襲因此必須是一個向自由與解放不斷掙扎前進的永劫回歸。

政府縱容甚至嘉許警察暴行是犯罪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滅絕人性的暴行》,作者吳靄儀說,在入境條例之下,自各地暴政暴亂逃來的酷刑聲請者受到香港法律保護,政府有義務審核他的酷刑聲請,法庭最後把關,聲請成立者政府不得將他遣返原地。諷刺的是,今日香港公民被公然施以酷刑,卻至今沒有警員受到制裁甚至受到調查。酷刑公約之下,政府有責任採取一切行動──包括立法及主動調查──以遏止酷刑。政府對大量證據視而不見,拒絕主動調查,姑息縱容甚至嘉許,與同犯、主使犯罪無異。

Hongkong Polizei bei Protesten
圖片來源: Reuters/T. Peter

吳靄儀認為,同為滅絕人性的暴行,是阻止急救及醫護人員對傷者施救。傷者已無反抗能力,警員明知他受傷而故意延長他的痛苦和恐懼,甚至罔顧增加他的生命危險,是漠視法紀,蔑視人道;即使兩國交戰,對待戰俘,也以救援為先,特區政府對待自己公民,竟比對敵國戰俘也不如。

那些尚未出櫃的港獨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北京眼裡 主張"真的選舉"就是獨派》,作者盧斯達說,觸發2014年雨傘革命的事情,就是中國發表了《一國兩制白皮書》,將這個事實說白了。當時和現在的香港人,認為北京先篩選候選人的伊朗式民主,不是真民主,當時的口號也是"(根據基本法的) 我要真普選",但這也是矛盾的。因為最脫節的"愛國民主派"也會認同,"真普選"就是沒有篩選的普選,但《基本法》裡面就明白說北京有權篩選,沒有權就緊急立法,將"新解釋"加進去。

盧斯達說,當香港人說要"真普選"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否定北京意志,否定《基本法》,否定"一國兩制"。因為以上的體制,都內嵌(embed)了北京的干預權。所以林鄭月娥近月曾經在一個場合說,"香港自治就不是一國兩制",即"真/全自治"就不是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這很抓到中國的政治厚黑辯證,理解正確。"雖然很多善男信女並不明白,他們有些還在心理舒適圈,嚷著'我們不是要獨立,我們只是要基本法承諾的普選'就覺得安全,那你接受提名委員會嗎?又不接受。這些人都是未出櫃的港獨,他們之後就會明白"。

被污染的立陶宛十字架山

香港《立場新聞》發表文章《藍絲破壞立陶宛十字架山可恥》,作者梁啟智去到立陶宛十字架山發現在一個紀念先人的十字架上,被人寫上"願曱甴早日安息 願香港早日回復平靜"的字句。

梁啟智為此感到怒憤難平,他說:第一,你有東西要發表,你自己可以豎立另一個十字架。在紀念一位與香港不相關的先人的十字架上寫上這樣的字句,是對先人的大不敬。第二,十字架山的存在是紀念立陶宛人的反抗歷史。把對香港抗爭者的仇恨帶到這兒,是對這段歷史和抗爭精神的大不敬。第三,十字架本身也代表為信念犧牲。在十字架上寫上仇恨言論是對宗教的大不敬。第四,立陶宛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其中一個主要地點,附近的考努斯就有五萬名猶太人被殺。在立陶宛的地標寫上"曱甴"一詞,是對人文精神和普世價值的大不敬。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