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牆外文摘:「撤回」無關宏旨 定性或可反復

張平(摘編)
2019年9月8日

有評論認為,香港這個血腥夏季的宏旨,乃是政治僵局而揭露的深層次問題;如同中共對待「六四」鎮壓一樣,香港當局對抗議運動的定性乃是掩耳盜鈴、自相矛盾,也會根據需要反復。

https://p.dw.com/p/3PEfD
Hongkong | Fernsehübertragung einer Pressekonferenz von Carrie Lam auf einem Bildschirm in Hongkong
林鄭月娥本周宣佈,正式撤回修例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 McGrath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不管暴力還是自由 香港人都不會輕易忘記》,作者盧斯達認為,對於包括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說,現時是否"撤回修例",早已無關宏旨。這個血腥夏季的宏旨,乃是政治僵局而揭露的深層次問題,包括警權無限大、堂而皇之的警暴、鄉村黑幫深度介入政治、奉行所謂"法治"的律政司只控告示威者,而似乎對鄉黑和親政府暴民採取另一套檢控準則……這些問題在鎮壓之中越演越烈,已經不是長官意志一句"撤回"可以補救。

作者認為,最年輕的抗爭一代,作為香港主體性的樹苗,也嘗到了血的滋潤--很多前線抗爭者,打過了警察、搗毀過公物、嘗過了自己作主、曾經置身在共赴患難的共同體氣氛之中,之後要對他們做"愛國教育"、要他們回到奉公守法、tax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預設狀態,可沒那麼容易。"你可沒那麼容易再愚弄這些自我啟蒙者。他們掌握了策略、經驗和手段,要對抗無力感,就行動。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已經洗刷了一遍。"

"暴亂"、"騷亂"又變成了沒有削弱"一國兩制"的"社會事件"?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收聲啦,林鄭》,作者李平說,林鄭月娥與陳茂波一樣,對反送中運動的定性都是掩耳盜鈴、自相矛盾。兩人都以"社會事件"稱反送中風暴,沒再用暴亂、騷亂、極端暴力、恐怖主義性質的字眼。一如中共對六四事件,先是稱為暴亂,後來改稱風波,目的是降低國際社會的關注度,但一有機會就會翻老賬。今年7月,六四屠夫李鵬病死,中共藉肯定其"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政績,重提六四的定性,也讓外界視為是對香港的警告。

文章說,國際評級機構"惠譽"關注香港與中國在經濟、金融及社會政治的聯繫正逐步加深,顯示香港持續融入中國的管治體系,由此帶來制度和規管方面的挑戰。這是關注香港管治方式、法治水準的改變遠甚於眼前的事件。但林鄭強調近月的社會事件沒有削弱一國兩制,又是顛倒因果。強推送中惡法,目的正是削弱一國兩制,也正是削弱一國兩制的種種惡行引爆反送中風暴。

Hongkong Proteste mit US-Flaggen
周日,示威者遊行至在美國駐港領館前,有人持美國國旗,唱美國國歌圖片來源: AFP/V. Prakash

"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摘下面罩,互相擁抱,並最終看到彼此。"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我們戴上面罩,走入香港的另一個世界》,作者KAREN CHEUNG說,這些天香港抗議者中間的一個流行說法是,"總有一天,我們可以摘下面罩,互相擁抱,並最終看到彼此。"作者認為,沉默的人之所以沉默,原因是意料之中的。"我曾看到他們自豪地發布自己站在政府官員旁邊的照片,或暗示他們有志於在中國開啟事業。我認識的其他朋友也積極參與了抗議活動,他們選擇低調地捐款"。

文章說,抗議活動越來越難以忽視。它們不再侷限於特定的地點;而是鬆散分佈於整個城市,在工作日經常也會有。要假裝這場政治運動只存在於邊緣地帶是不可能的。作者寫道,"這是我唯一渴望的平行世界:小朋友們的夏天在商場、唱K、抱怨假期作業中度過--而不是組織集會,思考把裝備藏在哪裡才不會被父母找到。在那個世界,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可以上街遊行,沒有人需要猜測誰是他們的盟友。"

中國社群網站上的數字民族主義讓人不安

香港媒體《matters》發表文章《中國的數字民族主義和香港的抗議:石若劍訪談》,荷蘭萊頓大學中國研究學者石若劍(Florian Schneider)在訪談中說,數字民族主義在網上論壇、評論區、微博平台和聊天應用中得到表達。它表現在搜索引擎給你推送倡導某種民族觀的內容的方式上,也表現在通過展示符合你個人偏好的民族主義內容,來再生產民族偏見的社群網站推送上。

石若劍說,像新浪微博那樣的中國社群網站平台上關於香港抗議的討論,是數字民族主義的讓人深刻地覺得不安的例子。通過使用像"領土完整"和"叛徒"那樣的熟悉的范疇,民族主義評論者以使它幾乎不可能偏離民族主義劇本的方式,控制了討論。官媒一直在許可侵略腔,並在許多場合下為它做出了貢獻。

石若劍認為,長期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在擴大他們"引導輿論"的嘗試,試圖把戰場擴大到海外,而這,不只包括公共外交、和官方的媒體活動。黨有過為了敗壞不受歡迎的政治理念的名聲而在國內的語境中傳播謠言和陰謀論或為自己的立場收買人心的經驗,而今,它用這些戰略,正在埋下不滿和不確定的種子。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不一樣的暑假﹕香港學生的街頭一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