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支持俄羅斯入侵已成為中國外交難題

2022年3月13日

有評論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初,中國改變俄烏兩邊兼顧之立場,轉而偏向俄羅斯的方向發展。不過,隨著烏克蘭戰況緊繃與國際對俄制裁接踵而至,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已成為其外交難題,也影響中國對外關係。

https://p.dw.com/p/48PiZ
Eröffnungsfeier | Olympische Winterspiele 2022 | Peking, China
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在烏俄之間的立場轉變》,作者林柏州指出,在烏俄談判期間,烏克蘭外交部長庫萊巴(Dmytro Kuleba)曾致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期待中國展開「斡旋」,不過王毅僅呼籲「烏俄通過談判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拒絕擔任調停角色;但至7日,已經改為「在需要的時候同國際社會一道開展必要的斡旋」。由於中國同時與烏俄保持長年友好,成為烏克蘭積極爭取的對象毫不奇怪,但是否能改變中俄密切的戰略溝通協作主調仍待觀察。

文章說,普丁在動武隔天與習近平通話溝通,中國外交部在同日表達,「理解俄方在安全問題上的合理關切」。再也沒有強調旨在保障烏克蘭領土主權完整,確立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兩區自治地位的「新明斯克協議」,形同否定中國在歷次雙邊外交文件對烏克蘭領土主權完整之尊重承諾。這項外交立場的轉變,凸顯出中國在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戰略主軸下,已改變兩邊兼顧之立場,轉而偏向俄羅斯的方向發展。不過,隨著烏克蘭戰況緊繃與國際對俄制裁接踵而至,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已成為其外交難題,也影響中國對外關係。

Ukraine-Konflikt – Belgrad
圖片來源: Darko Vojinovic/dpa/picture alliance

訊息稀缺幫助假新聞泛濫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當俄羅斯傳播機器遇到中國審查——戰爭假消息怎樣在大陸網路“滾雪球」》,作者陳婉容寫道,假訊息泛濫,同時代表著可靠訊息的稀缺。外媒訊息固然難以走入牆內,而官媒如《新華網》的烏克蘭局勢頁面明顯較外媒簡陋,更新不頻密,訊息源也多是各國官方公佈的訊息。

以開戰後兩星期的3月9日為例,《新華網》的這個專題頁整天只發布了兩條「最新播報」,一條是「第七架接返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臨時航班安全回國」,一條是「拜登宣佈美國對俄能源禁運/普丁簽署法令支持國民和企業」。在中國大陸從事事實查核的李江,就認為這種訊息真空,正是大陸網路假訊息泛濫的主因之一:「當所有人都很急切想要獲得最新訊息,但同時又沒有渠道去獲取這些訊息,結果就是無論是甚麼品質的訊息都很容易傳開去。」

文章說,即使許多人對訊息真偽有懷疑,假消息在大陸網路通過演算法獲得的流量和影響力,仍然是有品質的訊息無法相比的。至少到了開戰後兩星期的3月初,上微博﹑知乎之類的大陸網路讨論區搜一下「假新聞」的話,會發現大陸網路的許多用戶,都在指責烏克蘭製造了大部份的假消息。

打壓私企可能削弱中國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國私人企業榮景可能一去不復返》,作者傅長壽分析認為,通常任何想在中國飛黃騰達的人,都得在政府裡有正確的人脈,但無論是阿裡巴巴、滴滴出行、新東方的崛起,還是薇婭這種網購名人的暴紅,都不是靠著中國政府的支持,而是因為符合了市場需求。這些企業與個人對中共造成了威脅。如今的中共變得更為獨斷,因為繼毛澤東之後,最有權力的領導人習近平,堅持用強大的政治資本,強化共產黨對中國經濟的控制。

文章說,長期來看,如果中國政府繼續大力干涉經濟,很可能只會壓抑正常的私人創新,同時養出

更多家「清華紫光」。畢竟,如果國家打壓所有它不想培育的企業,就只會浪費掉大部分的社會精英。反諷的是,習近平越是想要控制中國的私人企業,反而可能越會削弱整個中國。私部門的活力越少,中國的企業就越難跟國際抗衡,北京在世界上也就越來越沒有影響力。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