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監禁抗議者帶不來和平

張平(摘編)2016年2月21日

香港輿論繼續深入探討旺角事件與社會危機,台灣媒體則憂慮中國製造更多的麻煩,稱中國南海軍事化是美國政府失策。

https://p.dw.com/p/1HzRn
Bildergalerie Hongkong im Bilderrausch
圖片來源: Rainer Traube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明報》發表評論《"再見暴動"與"轉型正義"》,作者安徒說,自六七之後過了近五十年太平日子的香港,卻爆發出一場和半個世紀前大同小異的警民大衝突。如果五十年前那場衝突是可以歸咎於 "千瘡百孔"的殖民體制, "那今天香港的政治經濟困局,青年人的憤怒和不滿,社會廣泛存在的無力感和躁動感,又豈不明明白白地說明了,五十年來的香港,其實並沒有真正脫離那個遲早要把騷動孕育出來的舊體制"。

安徒認為,今年魚蛋騷亂所給香港的教訓正好說明,在新瓶舊酒的新舊殖民並存的體制底下,香港並沒有社會和政治基礎去維護一個堅實道德權威,去實現反暴力的公民文化。這是因為只要還沒有對六七暴動等一系列事與人有一套公允和符合正義和事實的說法,香港去殖歷史是是非非的煳涂帳就會回來復仇。"無法撫平的傷口,又再淌血流膿,怨恨又再糾結,被掩埋的記憶又會再被翻開,無論你是否贊同暴力"。

Hong Kong Krawalle nach Razzi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J. Favre

應該消除滋生仇恨的根源

香港《端傳媒》發表評論《暴力與非暴力反抗的辯證》,作者莫哲暐反思旺角事件時認為, 不論是主張暴力或非暴力反抗者,都必須問:那個反抗中的"我"究竟是什麼?要提倡非暴力反抗,就應指出此種形式有多大的力量,參與者要付出多大代價,展現決心與意志。絕不是隨口說"以暴易暴不好"、"暴力無法解決問題",甚或"譴責所有暴力行為"。在香港,缺乏強大意志及"反抗主體性"的非暴力反抗,很快便會 (或已經) 淪為行禮如儀的政治表態或宣傳。提倡"暴力反抗"的人,當然也要展示同樣的決心與意志,忠於反抗。而且由於暴力行為難免涉及道德難題,所以主張者必須更加努力,取得道德正當性 (moral justification)。

莫哲暐認為,當下香港,逐步走進絕望政治中。"我們都想要和平,沒有人會全心愛暴力;但和平不會因為激進示威者都被監禁而降臨。我們都不想被仇恨佔據,沒有人喜愛生活在仇恨中;但一日不消除滋生仇恨的根源,仇恨一日都不會散去"。

Taiwan Wahl Tsai Ing-wen
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中共的存在是一個常數

台灣《聯合報》發表評論《兩岸正緊張,蔡英文還先內而後外?》,作者孫揚明說,蔡英文目前的策略思維是先內而後外,先訂定下一個台灣內部未來發展策略後,再去考量兩岸。"但這作法明顯忽略掉對岸與國際因素,結果可能是造成兩岸問題的提前爆發"。

孫揚明認為,蔡當下的產業之旅,雖對台灣整體的產業、經貿等進行瞭解規劃,但清楚的是這些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此中關鍵,即是中國大陸態度。"要記住,中共的存在,是我們所有政策中的常數,不是變數"。

中國南海軍事化是美國政府失策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中國已成麻煩製造者》,指出中國在西沙群島永興島部署先進的地對空導彈系統,開始把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地區軍事化,野心外露,威脅東亞和平,既顯現其"說一套、做一套"的一貫作風,也反映美國至今未能阻止中國把南海逐步變成領海的陽謀。

社論認為,"中國在南海肆無忌憚,主因之一是歐巴馬(中國大陸譯:歐巴馬)政府的失策",它在面對美國軍方要求採取必要行動以威嚇時,仍寄望透過喊話與對話加以勸阻。"高喊亞洲再平衡的美國,尚未拿出足以支撐口號的有力行動"。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