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瑞士人來北京開車,可以減少一半交通混亂?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2004年9月30日

北京市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驚人,從一百萬輛增長到兩百萬輛只用了六年時間。儘管不斷擴建道路,但交通堵塞的狀況卻有增無減。新蘇黎世報認為,這種狀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https://p.dw.com/p/5dUu

「 首先公共交通發展不足給交通規劃部門帶來了麻煩的結構性問題,地鐵和郊區軌道交通沒有跟上城市擴張的步伐,公共交通仍然以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為主。中國的城市規劃部門如果更多按照日本模式、而不是按照美國模式設計交通,肯定就好多了。快速增長的交通量也造成了對停車場地的需求急劇上升。與皇帝時代一樣,現代的北京仍然保留著中心式的城市設計,行政和文化等重要功能都集中在相對小的中心地帶,而新開闢的郊區基本上只是睡覺的地方。

中國的道路交通狀況再清楚不過地顯示出,中國人不僅內心以個人為主,而且簡直是無政府主義者。往往車輛堵塞看起來無盡頭,本來要不了多久就能開上一條幾乎空曠的馬路。但是總有人在路口大膽調頭,一旦成功,就不會放棄前程。若干開車的人也持同樣想法,結果就形成了典型的北京線團,大家都纏在其中,難以脫身。我們不禁會想,如果讓德語區的瑞士人來這裡開車,也許至少能減少一半交通混亂。「

柏林日報的一篇文章也報導了北京的交通混亂情況,更有意思的是文章描述了北京一位姓鄭的先生買車前後經歷的艱辛:

」經過長期的考慮和計算後,兩口子買了一輛名叫夏利的小車。汽車上牌照就費了大事了,鄭先生嘆氣道:『我請了三天假。』又支付了相當於購車價格四分之一的費用,收到了一大摞發票和證明:工商局的文件認證書、購車稅、汽車使用費、安全檢查、道路使用費等等。他說:『當我最後拿到車牌時,我累得已經高興不起來了。』

鄭家夫婦不常開車出去,他們第一次到城裡一家餐館就遭遇了不幸。對初開車的人來說,從亂哄哄的馬路開進停車場猶如獲救,但一不注意標記,車子就倒了黴。中國首都現在對停車錯誤懲罰起來鐵面無情。如果說官員對豪華轎車和外國人牌照的車輛還有些猶豫的話,一輛停錯地方的夏利等於就是請他們拖走。通常拖車部門用粉筆在停車位置留下電話號碼。北京很少下雨,但那天鄭家兩口從餐館出來時,他們的夏利不翼而飛,鄭先生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找到他的車。北京畢竟有時也下大雨。「